你最寶貴的資產是什麼?
《柏格頭投資指南》這本書向讀者問了一個問題:「你最寶貴的金融資產是什麼?」
許多人第一個想法可能是房子、股票證券、車子,還是自己正在努力經營的事業公司。
但上述答案都不對。
對大部分人來說,最珍貴的資產應該是你的賺錢能力,也就是「人力資產」。
對一個家庭而言,最珍貴的資產,當然就是那個賺最多錢的人啊。
假設某個家庭先生跟太太都同時在工作,先生每月賺取 5 萬元,太太賺取 10 萬元。
誰對這個家庭來說更重要?當然是賺 10 萬元的太太。
真正重要的是能夠持續的賺錢能力
假設,太太一個月賺 10 萬元,一年賺 120 萬。
如果太太不幸在三十歲就過世了,從三十歲到六十歲這三十年,這個家庭將失去至少 3600 萬的收入阿!
看到這邊,相信你已經知道最重要的資產就是「賺錢能力」了。
(延伸閱讀:如何才能花更少的時間,擁有更高的收入?很簡單,只要做好一件事情)
BUT!最重要的 BUT 來了!
如果今天是死亡,頂多就只有損失賺錢能力。
但如果沒死成功變成失能了,除了喪失賺錢能力,你還得繼續負擔後續支出。
死亡不會增加開銷,但失能會
警匪偵探片裡面的兇手常說:「屍體不會說話。」
屍體除了不會說話之外,還不會吃飯花錢,不會有任何多餘的開銷。(除了喪葬費)
如果是失能,除了失去「賺錢能力」這個最大的資產,你同時還得負擔生活開銷!
如果無法賺錢,加上生活開銷還不夠慘,那再多一項「醫療花費」你覺得如何呢?
作者提到大部分的人都需要長期失能險,以保障未來碰到不幸時所失去的賺錢能力。
可惜的是,在美國有 70% 的人有保壽險,但只有 40% 的人投保了可以保障他們賺錢能力的失能險。
那些破產的人
書中提到哈佛醫學院跟法學院在 2001 年,對破產案例進行研究。
發現一半以上的破產人,都是因為生病和醫療費用所造成的。
他們都是跟你我一樣的一般人。
只是因為剛好生病、意外受傷、卻沒有合適的保險而已。
在美國的醫療沒有像台灣的健保那麼美好,可能一次的疾病或意外,就會累積相當驚人的費用。
如果付不出來那就只能等死,或是拖垮全家的經濟。
(延伸閱讀:永遠要讓自己保持「彈性」)
如果想更深入了解這點,大仁建議你可以看一部電影《迫在眉梢》
(劇情內容講述主角的孩子生病了,卻沒有錢開刀,於是鋌而走險的一段故事。非常精彩的一部好電影)
如果你還是覺得「不需要失能險」
如果你看到這邊,還是覺得「失能險」不太重要。
作者還有提供以下幾個數據給你參考:
目前 35 歲的人,在 65 歲前的失能機率有 20%,其中失能至少五年的機率有 15%。
假設你每年可以儲蓄 10% 的收入,只要完全失能一年,就有可能在這一年內耗掉你十年的儲蓄。
用台灣來換算也合理:
目前台灣的薪水中位數為 49 萬,等於平均每個月 4 萬元。
假設十年總收入 490 萬,每年存下 10% 可以存 49 萬。
失能一年,剛好無法賺取 49 萬。
如果遇到失能需要照護的情況,一年花費也差不多就是這個價錢(30-50萬)。
再讓你怎麼省,頂多也只能撐兩年。
在《柏格頭投資指南》提到:「失能一年,將耗去你十年的積蓄。」
看到這邊,你還不好好正視你最重要的「賺錢能力」這項保障嗎?
不要為了省一年的保費,而耗去你十年的積蓄,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訂閱接收最新通知。
大仁的出版作品:《淺談保險觀念》
回到首頁:請點這裡
部落格的使用說明:請點這裡
相關文章:
《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心得 1 ──學習創造自己的最大價值
《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心得 2 ──「時間」比金錢更重要
《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心得 3 ──支出越少、投資越多、越快退休
「投資一百萬,每個月可以領息兩萬?」有一種騙局叫做馬多夫騙局
訂閱《淺談保險觀念》,接收大仁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