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仁在前面兩篇文章,談到 0050 目前的風險過於集中。
《0050 的投資者,必須知道這件事(你承擔的風險比想像還要更多)》
如果你是 0050 的死忠支持者,看起來肯定不太舒服。
但,這是客觀事實。
0050 目前的集中風險非常嚴重、非常嚴重、非常嚴重。
(講三次就是真的很嚴重)
大仁這篇會更詳細的說明,讓你明白 0050 目前陷入什麼困境。
最後,我也會跟你說如何降低風險。
如果你有投資 0050,甚至是大部分資金都放在 0050 身上,這篇一定得耐心看到最後。
分散風險
我們常講「分散風險」,風險到底要怎麼分散?
首先,不要只投資 1 間公司。
多數研究指出,投資 30 間以上的公司,風險分散的效果最好。
可以將風險降低約 58%
再往上效果就不明顯了,大約會從 58% 變成 61%
另外,這 30 間公司的權重是相等的。
也就是將權重平均分散在 30 間。
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是為了避免你將單一公司壓太多的權重,造成風險過於集中。
如果每間公司的權重均等,集中風險就會大幅下降。
這邊還有一個重點:「隨機」
這 30 間不是找你喜歡的公司,而是隨機抽樣。
為什麼要這樣做?
如果沒有隨機抽樣,那我就找具有優勢的公司去比就好,把沒優勢的公司都給篩掉。
這樣的話,有需要分散 30 間嗎?
不用啊,我直接十兄弟、七巨頭,五天王,三姊妹就好。
誰還要跟你等權重 30 間?
巴菲特都說把籃子顧好就好,買 30 個籃子不會太麻煩嗎?
如果沒有等權,沒有隨機。
那任何人都會挑選自己覺得優秀的公司,給予巨大的權重。
看到這邊你就會明白,研究為什麼要用 30 間(等權 / 隨機)的用意。
這樣才能真正降低風險,而不是把資金賭在某一間公司身上
波動性
回到「波動性」這三個字。
有些人覺得波動性不是風險(大漲大跌沒關係,重要的是最終報酬)
是的,風險的定義有很多種,波動性只是其中一個。
有些人對風險的定義則是「無法達到財務目標」(大仁非常認同)
但,研究的風險是指當你「隨機」挑選一間公司的時候,會遇到多少波動。
舉個例子,你十年前隨機挑到台積電,跟隨機挑到宏達電。
都是隨機,都是一間公司。
你覺得波動性會相同嗎?
不一樣對吧。
好,那我接下來把隨機公司,增加為 2 間。
你同時挑到台積電跟宏達電。
雖然還是很糟糕,但至少不是單壓宏達電這麼慘了對吧?
這就是非系統性風險(個股風險)。
當你把投資公司數量增加的時候,就能夠避免這種個股風險。
增加數量越多,風險越低。
這就是為什麼前面研究說至少要 30 間。
因為要夠多的數量,個股風險才會分散降低。
0050,已大幅偏向台積電
現在,讓我們把重點拉回 0050
0050 目前的有效成份數只有 2.8 家
換言之,等於是將風險集中在 2.8 間公司。
其中大部分風險都是集中在單 1 間公司,也就是台積電身上。
你可能會說:「台積電很強啊,我買 1 間台積電,可能比買 100 家中小公司還好。」
沒錯,我非常認同,我也很看好台積電。
但,問題來了。
你認為台積電比 100 家中小公司好。
這個想法,是不是已經加入主觀判斷,甚至踏入主動投資的思維了。
我沒說這樣不好,但你得意識到自己正在這麼做。
也就是說,你其實已經在主動選股了。
前面提到,隨機平均的原因在於,不去猜測任何一間公司的狀況。
你就想像自己拿到 100 張空白的獎券,你會抽哪張?
被動投資的概念是我 100 張全拿,我要整片大海。
鯨魚也好,爛蝦也好,都包。
但你現在選擇 0050,真的能達到研究所說的效果嗎?
也就是選足夠多的公司,去讓風險下降。
這邊講的風險不只是波動性,而是你會不會因為選錯公司。
甚至因為「放太多權重在單一公司」,導致自己踩雷的情況。
回想前面提到台積電跟宏達電的例子。
要避免這種情況,就不能只是隨機挑一間公司。
而是應該要兩間公司,二十間公司,甚至是兩百間公司。
「越多間公司,風險越低」,這個基本觀念應該大家都能理解。
但,怎麼換到 0050 大家就忽然暈了?
你把風險集中在 2.8 家公司,而且單一公司的權重還佔 60%
你說這叫分散風險?確定嗎?
如果我跟你說,我的投資組合有 60% 是買單一公司。
你覺得這種做法是風險分散,還是風險集中?
你捫心自問,不用對自己說謊。
備註:
你可能不只買 0050,還有其他很多標的。
這邊只是先談把大多數資金都買 0050 的情況。
你可以看好台積電,但這不是分散投資
看到這邊,你想一下:
為什麼 0050 台積電佔 60%,風險如此集中的情況下,你還覺得這樣沒問題?
原因只有一個,你看好台積電。
(因為台積電表現一直非常優秀)
如果今天我告訴你:
台積電會隨機換成某一間公司(同樣市值),但不告訴你這間公司是哪間。
可能是蘋果,也可能是騰訊跟阿里巴巴。
你還會對 0050 這麼有信心嗎?
(這個問題很重要,你要仔細思考)
可能沒那麼有信心了對吧?
這就呼應我上面講的,你覺得 0050 有一間公司佔 60% 沒問題。
那是因為你看好台積電,加入主動投資的判斷。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主觀判斷。
但前提是,你得意識到自己正在承擔什麼樣的風險。
我並不是說 0050 不能投資(當然 正2 也是),也不是看壞台積電。
我是想提醒 0050 的投資者,你們正在做的事情,可能比你想像中的風險還要更高。
你不是分散 50 間公司,而是類似將賭注壓在 2.8 家公司。
不是買 0050 就叫做風險分散。
0050 目前已經接近主動投資的領域了(大型股+偏重台積電)
為什麼會這樣說?
來,下面講的數據你好好思考一下。
許多人認為投資 0050 等於投資台股大盤,可以貼近大盤表現。
但,真的是這樣嗎?
來看看真實的數據長怎樣:
台股大盤權重:
(台積電 40% + 大型股 33.75% + 中小型股 26.25%)
0050 權重:
(台積電 60% + 大型股 40% + 中小型股 0%)
做成圖片對照會更清楚:
0050
台積電多 +20%
大型股多 +6.25%
中小型股少 -26.25%
你覺得這叫做貼近大盤嗎?
我怎麼看起來比較像貼近更多的台積電?
再來看另外一個數據:
過去兩年(2023/08/08 ~ 2025/08/08)
大盤報酬是:52.73%
0050 報酬是:76.90%
你有看過哪個貼近大盤的 ETF,報酬是大盤 1.5 倍的嗎?
再問一次:
你有看過哪個貼近大盤的 ETF,報酬是大盤 1.5 倍的嗎?
台積電的權重,已經多到風險散不開了
你可能覺得是 0050 的問題,可能只有 49 家去分配 40% 的權重太少了。
如果我們將後面 40% 的權重,分給全世界 1 萬間公司呢?
答案可以參考下面的表格。
只分配給 1 間公司的 EN 是 1.92
(也就是台積電 60%,另一間公司 40%)
然後分配給 30 間公司的 EN 是 2.74
接下來都是跟表格相同。
你會發現,即使分配到 100 萬間公司,甚至是「無限」間公司。
EN 也只是從原本 49 間的 2.75,變成 2.78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台積電佔 60%,這個權重太高了。
高到後面 40% 不管你再分散多少間公司,都無法去化解這個風險。
有一間公司佔 60% 的時候,你後面不管買再多間公司,風險分散都是有限的。
我知道,這個時候有人會說:
0050 是市值型指數,如果台積電未來表現不好,權重就會慢慢降低。
指數本身會汰弱換強,自然調整機制。
是的,我當然知道。
市值型的優勢就是可以讓市值高的佔更多權重。
台積電現在權重會這麼高,也是因為它夠強。
如果未來表現不好,透過指數的篩選機制,還是能夠慢慢降低台積電權重,
把 EN 慢慢拉上去。
但,我想請你仔細想想下面的疑問:
你為什麼「把 60% 資金壓在一間公司」還覺得風險不大?
你為什麼「要經歷慢慢降低權重」這個艱辛的過程?
你為什麼「不要現在」就把風險降低?
你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想通這三個問題,你就會明白「0050 有 60% 台積電沒關係」這種說法的問題在哪裡了。
台股大盤因為產業結構集中,讓 EN 只有 6.2(分散性已經不足)
0050 集中大型股,又將 EN 降低到 2.8(進一步更加集中)
現在,你要因為台積電表現好,繼續持有 0050 沒問題。
但,你得意識到自己投資 0050
其實代表正在主動選擇台積電,而不是你想像中的分散投資。
任何一個具有分散風險概念的投資者,都不會讓單一公司佔權重 60%,還無動於衷。
指數,不一定能分散風險
指數的自動調整,並不會降低你目前的集中風險。
因為指數降低權重,已經是在單一公司表現不好後的「結果」。
等到指數調整的時候,傷害已經造成了。
換句話說,指數調整是「事後反應」,而不是「事前預防」。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相信指數去調整權重,讓長期風險降低。
但,單一公司佔 60% 是一般情況嗎?
這看起來不太正常對吧?
這麼不正常的指數,你還要等到它事後慢慢調整。
確定要這樣做嗎?
市值加權指數 ≠ 分散風險
大多數情況下指數可以分散風險。
但單一公司佔 60%,絕對是少數需要注意的情況。
如果你覺得「台積電佔 60% 沒關係,指數會自行調整」,
你就是在接受「一間公司決定 60% 報酬」的風險。
指數調整不該是一個藉口,不要用指數來包裝你過度集中的風險。
如果你不主動調整,這個風險只會持續累積,甚至更嚴重。
倘若未來台積電佔比達到 70%,甚至 80%(機率很高)
你還是要堅持「80% 集中在單一公司沒關係,這就是指數」這種說法嗎?
指數投資有三個重點:「低成本、分散風險、長期持有。」
你告訴我,把權重 60% 放在單一公司,有符合分散風險的這個要素嗎?
如果不是超級看好一間公司,我想任何人都不會讓自己的組合有 60% 是單一間公司。
甚至大多數的主動投資者,都很少人會把一間公司的權重拉到 60% 的,再有信心也不會。
連主動投資者都不幹的事情,你卻做了,還覺得風險低。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解決方法
講了這麼多,如果你到現在還是覺得 0050 台積電佔 60% 很正常。
指數萬歲,指數無敵,指數永遠不會犯錯。
那我只能祝福你,你可能會得到很好的報酬。
因為台積電在未來幾年,應該還是會表現非常好。
而佔台積電 60% 的 0050 也能一起雞犬升天。
(至於風險集中什麼的,一點都不重要,我們看報酬就好)
但,如果你開始覺得把資金 60% 放在單一公司不太正常。
下面大仁提供你解決的方法。
請參考下面這張表格:
以台積電為例,佔比 60%
不管後面 40% 是 50 間公司,還是無限間公司,都無法解決集中風險。
要降低風險只有一個方法,主動降低台積電的權重。
前面提到,30 間公司可以分散風險的做法,是採取等權重。
也就是 EN = 30
我們可以用 30 這個數字來檢視,單一公司的權重多少才合適。
從表格來看,單一公司權重佔 15~20% 大概就達到這個極限了。
如果你再把單一公司權重往上拉,那分散的效果就會大幅降低。
若將這些數字對照:
你會發現台股大盤的台積電權重有 40%,也是一個風險過於集中的狀態(EN 只有 6.2)
0050 更是不用說,EN 只有 2.8
這代表不管是台股大盤,還是 0050,都不適合你放入大部分的資金。
如果你真的想降低風險,不要讓單一公司決定你的生死。
那麼,你持有 0050 的最高比例,最好是別超過 30%
為什麼?
因為 0050 有 60% 的台積電。
當你持有 30% 的 0050,等於是持有 18% 的台積電。
18% 這個數字,已經非常接近單一公司權重的分散上限了。
如果你認同大仁上述講的風險分散觀念。
認為即使投資指數,也應該要預先做好風險管理的準備。
你持有 0050 的上限,最好別超過 30%
這樣做,可以有效降低風險,不會把身家壓在一間公司身上。
備註:
如果你對台積電有特殊偏好,要再拉高權重也沒關係。
自己控制好曝險就好。
結論
最後,大仁為你做重點整理:
一、研究指出要分散風險,最好是隨機平均分配在 30 間以上的公司。
二、0050 的台積電佔 60%,已經跟大盤嚴重偏移了。
三、單一公司佔 60% 權重,後面 40% 買再多間公司也沒意義。
四、指數不一定能分散風險,不要拿指數來做為你想主動選擇台積電的藉口。
五、降低單一公司權重,才是分散風險的最佳作法(等指數調整已經太慢了)
當然,我要再次提醒。
如果你覺得我這篇講的都是廢話。
你還是想繼續歐印 0050,甚至是歐印台積電。
那我要警告你,你這麼做,在未來可能會賺很多很多錢。
只是,你真的得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接受這個選擇就好。
我自己是不想承擔這種風險,所以還是會做好分散投資。
備註:
我知道有些人會說,主動降台積電權重,這樣不就拿不到大盤報酬了?
沒錯,就是要跟大盤不一樣。
因為台股的集中度已經出問題了,不是一個正常的指數(而且還是單一公司造成的)。
如果要拿到大盤報酬,等於是主動選擇讓風險更集中。
我不認為拿到市場報酬就代表正確,特別是在該市場已經嚴重扭曲的情況下。
延伸閱讀:集中度迷思:ETF 風險不在持股比例,在你壓的單一公司部位
相關文章:
0050 的投資者,必須知道這件事(你承擔的風險比想像還要更多)
報酬率迷思:如何正確評估你的投資(以台積電跟 0050 為例)
對槓桿思維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討論:社團連結
也可以參考大仁的最新作品:《槓桿 ETF 投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