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會「害怕投資」?
你是否曾經想過好好投資,但卻總是無法鼓起勇氣真正投入?
「不敢投資」背後的原因有很多。
這篇大仁討論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賠錢」這件事情。
(本文大約 2500 字,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為什麼很多人不敢投資?
很簡單,因為「投資有可能賠錢」,而我們討厭賠錢。
假設,你昨天興奮地買進價值 30 萬的股票,期待隔天能夠大漲。
但事不從人願,隔天台灣疫情變嚴重了,你買入的股票跌掉 10%,現在剩下 27 萬的價值。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收入每個月只有 3 萬元。
這樣跌一下,就跌掉你一個月努力工作的薪水,任何人都無法輕鬆地接受這件事情。
「可能賠錢」這件事情讓很多人患上恐懼症,不敢把自己的辛苦錢放進股市。
投資會有「波動」
投資股票有可能賺錢,也有可能賠錢。
股票會隨著時間改變價格,現在價值 30 萬的股票,也許隔天就剩下 27 萬而已。
這種價格上面的變化,就叫做「波動」。
因為厭惡這種價格變化的「波動」,所以很多人遲遲不敢投資。
但是「波動」本身沒有問題。
股市本來就會隨著行情的變化,造成「漲或跌」,會有波動是正常的。
若股市沒有波動,就會像條死魚般跳也不跳,像一張完全不動的心電圖。
如果你期待自己的報酬數字,完全沒有任何進展,那你確實可以不要承受波動,把錢塞在床底下就好。
倘若你想要從股市中賺錢,最好要學會忍受波動,並且擁抱波動。
因為,波動除了會帶來虧損以外,還可能會為你帶來「更高的報酬」。
你討厭波動,但也喜歡波動
波動分成兩種,「下跌波動」跟「上漲波動」。
「下跌波動」
2020 年 3 月,股市多次大跌熔斷,造成非常劇烈的向下波動。
這個時候,大家就患上「股票恐懼症」。
不想再忍受任何波動,賣出股票拿回現金,這樣就不會有任何波動了。
「上漲波動」
在 2021 年 1 月,台灣股市飆上 15000 點。
一堆人歡欣鼓舞,不斷把資金投入股市。
這個時候大家又對股票非常熱愛,恨不得把所有的現金投入,持有更多的股票在手上。
人們說我討厭波動,但這不是真相。
他們厭惡的只是下跌波動,但對於上漲波動,每個人都熱烈歡迎。
波動跟風險不同
為什麼同樣一群人面對波動,會有完全不同的兩種心態?
因為,人類天生具有「損失趨避」的習性,比起獲利,我們更害怕虧損。
在股市中損失 1000 元的悲傷,要賺到 2000 元才能夠撫平。
所以,比起賺錢,我們更在意虧錢。
也因此,很多人把「波動」跟「風險」搞混了。
「下跌」雖然會帶來虧損,但只要股票還沒賣出去,你的虧損就只是「未實現的虧損」。
股市雖然會跌,但也有可能漲回來。
只要你手中還握有股票,那個虧損就只是「暫時的」。
任何一個聰明的投資者都知道,投資的過程「一定會面臨虧損」。
如果你期待買入股票之後,只會漲,不會跌,那你肯定是傻了。
正如前面所說,股票一定會有波動。
你想要得到「上漲波動」,就得承受中間可能會有的「下跌波動」。
真正的風險是什麼?
在《投資前最重要的事情》這本書提到,對某些人來說「波動」就是風險。
但對某些人而言,「虧損」才是風險。
「波動」跟「虧損」差別在哪裡?
「波動」是指股價的變化,只要你還沒賣出股票,它就只是一個跳來跳去的數字而已。
「虧損」是指你以較低的價格,把股票賣出去,損失到本金。
股神巴菲特,他所經營的波客夏公司,曾經面臨好幾次超過 -30% 以上的虧損。
你猜猜看他實際虧損多少錢?
答案是零。
面對這些超過 30% 以上的大跌,他一塊錢都沒有虧損。
你肯定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明明大跌,還說沒有虧損?
很簡單,因為在下跌這段時間,巴菲特並沒有賣出任何一張股票。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虧損了,但因為沒有賣出股票,等於他沒有把「波動」變成「虧損」。
台灣最強公司台積電,前董事張忠謀,他總共持有 12.5 萬張台積電。
在 2020 年,台積電從高點 346 塊,跌到最低點 235.5 塊。
張忠謀的資產從 432 億,變成 294 億,損失超過百億的資金。
如果張忠謀一股都沒賣,依照現在台積電現在的股價(565 塊),他的資產將超過 700 億。
什麼才是「真正的風險」?
當你因為心理因素,因為股市的一時崩跌,而嚇到做出錯誤的賣出決定。
或是當你遇到劇烈的下跌波動時,剛好遇到「急需用錢」的情況,而不得已得「賤價賣出」股票。
這些讓你把「波動變成虧損」的事情,才是真正的風險。
接受波動
不想忍受波動的人,那你就只能夠把錢放在銀行。
依照目前的利率,每年領不到 1% 利息,通貨膨脹算 2%。
你存一年的錢,兩者相抵剛好剩下 99% 的購買力,越存越窮。
這就是人家在說的:「錢變薄了。」
如果能夠承受波動,願意做到長期投資,長遠來看,股票的勝率很大。
在《長線獲利之道:散戶投資正典》提到一個研究:
從 1900~2012 年,總共統計 19 個國家的股票「實質報酬率」(扣除通膨後的數據),平均有 5~6% 的報酬。
▲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長時間觀察下,各國股市都交出亮麗的報酬率。
所以,不要因為害怕下跌,而不敢投資股票。
我們應該要當一個「長期投資者」。
在可承受的範圍內,擁抱短期間的不確定性,以賺取長期的可能性報酬。
結論
如果,再次遇到像 2020 年 3 月的股市大跌,讓我們試想兩種情況:
一、小明的股票大跌,但他手上有一千萬的現金,不怕緊急狀況發生。
二、小美的股票大跌,她手上沒有其他多餘現金,只能賤賣股票。
這兩種人來說,誰才有風險?
對小明而言,他手上有足夠的準備金,不用賤價賣出股票。
所以股市下跌對他而言不是風險,只是波動(下跌波動)。
他不用著急,只要隨著時間,慢慢等待上漲的波動回來,他的資產就會恢復了。
但對小美來說,因為手上沒有現金,需要賤價賣出股票。
所以這次的股市下跌對他而言,不是波動,而是真真實實的損失了。
一旦他把股票賣出,就無法享受到股票之後上漲回來的利潤。
不得已需要賣出股票,才是每個投資者最大的風險。
我們應該極力避開,千萬不要讓自己陷入這種情況。
不要把波動看成虧損,除非你把它變成真實(在低點賣出股票)。
你也不應該害怕投資。
想想巴菲特跟張忠謀的例子,試著學習承受股票的波動,你才能獲得股票的報酬。
好了,這篇文章就到這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備註 1:投資沒有保證獲利,過往歷史僅供參考,不代表未來報酬。
備註 2:我知道有人會說:「不賣不算虧,看看那些抱著宏達電 HTC 的人現在怎麼了。」
沒錯,持有股票不賣,並不代表一定會漲回來。所以我們在投資的時候,盡量別投資「單一間公司」,這樣風險太高了。
我們所選擇的投資方法,應該是囊括整個市場的指數投資。關於這點,留待另外一篇文章說明。
對槓桿思維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討論:社團連結
也可以參考大仁的最新作品:《槓桿 ETF 投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