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適合你的武器,做第一名的自己。」
《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用乘法讀書法建構跨界知識網,提昇自我戰鬥力,擴展成功人生》
台灣翻譯書名太長了,大仁比較喜歡原本的日文書名:《提高知識戰鬥力的自學技巧》
這比較接近原意,作者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實用性」上,把閱讀做為提高知識戰鬥力的一種作法。
不用去看那些「用不到的書」,例如知道西元幾年發生什麼事沒用,能夠解決你眼前問題的學習才重要。
但也不是說歷史不重要,而是我們不要只記時間跟人物,重點要去思考,為什麼「當時的人」,會做這樣的選擇,再對照自己的選擇是否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
一旦我們能夠這樣去思考,就可以透過歷史去學習到更多東西,擴展更多的人生經驗,這樣的歷史就具有「實用性」了!
例如,大仁就曾經透過秦始皇的歷史,分享過「定期保險需要注意什麼風險?」這件事情,就是一種「以史為鏡」的作法。
學習要有「戰略」
整本書的重點精華就是下面這張圖:
「戰略」→「輸入」→「構造化」→「儲存」
關於「輸入」、「構造化」、「儲存」,這你就自己去找書來看吧。
大仁最想談的是「戰略」這一點。
在學習的路上,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戰略」。
什麼叫做戰略?知道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叫做戰略。
有太多人就是沒有戰略,才會感覺自己成天不知道在幹什麼。
我們要把學習當成「蒐集武器」,如果,今天碰到強大的敵人來襲,你會選擇拿「一根鋤頭」,還是拿「一把斧頭」?
相信這個結果顯而易見,但換到學習上一堆人就不懂了,明明對你現在最有用的是斧頭,你卻拿鋤頭想去應戰,當然是被打得頭破血流。
就像是 RPG 遊戲,你選擇的人物角色,拿錯武器會怎樣?
劍士卻拿著法仗,魔法師卻拿著弓箭,在這個社會上充滿著這樣亂七八糟的搭配。
為什麼總感覺無法發揮實力?因為,你從一開始就選錯武器。
我們要去思考,自己要對付的敵人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然後才去蒐集需要什麼武器(要學習什麼知識)。
你不用當「通才」,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專才」
很多人自以為「通才」(什麼都要懂)很強,每天都要吸收一堆知識,覺得自己只要落後別人一點就追不上了。
莊子說過:「生有涯,而知無涯。」
你記住所有的知識又有何用?現在人手一隻手機,什麼問題不懂咕狗一下就什麼都知道了。
所以,為什麼你看了一堆道理,還是過不好人生?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只是胡亂的學習而已。
如果拿吃來比喻,每個人吃東西吃到一定程度就會說吃不下了,再吃下去就會傷害身體了。
怎麼換成資訊,你就深怕漏掉一點沒吸收到呢?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你如果沒有明確的方針,很容易就踏進錯誤的地方,走火入魔。
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知識(武器),相反的,就能夠搞清楚自己不需要什麼。
如果你魔力滿分,請把刀劍丟掉,好好學習魔法,去做一個最強的大魔導師,而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劍士。
如果你力大無窮,就請拾起刀劍,而不是讓世界多一個沒用的魔法師。
你應該學習如何做第一名的自己,而不是作第二名的別人。
持續學習到「點與點連接起來」的時刻
2012 年,大仁在剛踏入保險業不久,就斷羽而歸的回到寶雅當收銀。
那段時間,雖然已經沒有在保險業,但我每天還是很努力的吸收保險知識。
不管是網路文章還是相關討論,能多懂一點保險知識,我就感到相當開心。
那是一種「不帶目的」的學習,並沒有要特別完成什麼,只是覺得對一件事情感到有趣,因而花時間去學習理解而已。
後來發生的事情,你已經知道了。
持續透過一篇又一篇的保險文章,去讓更多人了解保險。
在我想像中,也許這些人當中就有一個如當年的我,覺得我的每一篇都價值千金,因為我的文章進而成長或解決保險問題。
對我而言,沒有比這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這就像賈伯斯說過的:「點與點會連接起來的。」
但在 2012 年以前,我根本不曉得自己現在的模樣。我並不是抱著功利的賺錢心態去學習,而是抱著分享。也因為這個分享,讓我走到現在。
所以,不要覺得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徒勞無功的,只是你還沒走到他們「連接起來」的那一天而已。
就像現在,大仁也透過閱讀分享書籍,一點一滴的拼起我的拼圖。
也許目前圖案看起來還不明顯,根本看不出到底是什麼模樣,但透過一片一片的拼裝,就能夠慢慢看清楚它的輪廓了。
這本書就是在分享,如何經由自我學習,找出自己的拼圖,去拼出你想要的那個模樣。
大仁身為一個透過「自學」走到現在的人,感觸良多。
所以,不要再做三流的別人了,好好思考,如何才能做第一流的自己吧。
《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用乘法讀書法建構跨界知識網,提昇自我戰鬥力,擴展成功人生》
系列文章:
《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讀書心得 1 ──學習創造自己的最大價值
《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讀書心得 2 ──「時間」比金錢更重要
《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讀書心得 3 ──支出越少、投資越多、越快退休
您可能對下面更多文章有興趣:
延伸閱讀:
訂閱《淺談保險觀念》,接收大仁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