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50歲的資本智慧,輕鬆面對25歲的市場波動

你應該聽過巴菲特的資產有超過 99%,是 50 歲以後才累積到的。

就像下面這張圖片。

 

 

 

50 歲以前的資產幾乎小到看不見,後面才快速累積。

但,你知道這種情況每一個人都適用嗎?

不相信的話,大仁直接算給你看。

50 歲以後賺到的錢

假設,你 50 歲,身上有 1000 萬。

以 8% 複利,投資到 75 歲。

屆時你會有 6848 萬

黑色線條:是你累積的資產。

紅色線條:是你在 50 歲以後賺到的錢,所佔的比例。

 

 

 

 

當別人羨慕你有這麼多錢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

「我的總資產有 85.4%,可是在 50 歲以後才累積到的。」

(1000 / 6848)

 

 

這個數字其實非常驚人。

因為每一個人 75 歲的時候回頭看。

身上擁有的資產,會有超過 80% 是在(50~75 歲)才賺到的。

而 50 歲以前累積的資產,只能用「微不足道」來形容

 

 

接下來,大仁會跟你分享三個重點:

一、你現在賺到的錢,只是小錢。


二、複利發揮作用,是在累積足夠本金以後。


三、年輕時的波動,不用害怕。

一、你現在賺到的錢,只是小錢

有一本書叫《100 歲的人生戰略》

作者問了一個問題:「四十歲以後,還能累積多少個人財富?」

你先在心中想好一個答案。

想好以後,再往下看。

 

 

 


 

 

 

大多數人認為 40 歲以後累積到的財富。

應該佔據總資產 40~60%

但真正的答案是 85~90%

(這跟前面分享的數字非常接近)

 

 

 

 

另一個有趣的數字是:

40 歲以前累積的資產,可能只有 65 歲的 10~15%

(建議你停下來,好好思考這個數字代表的意義)

 

 

 

假設,你 40 歲,累積 1000 萬。

你認為這筆錢很多對吧?

畢竟這可是你工作快二十年,好不容易累積到的。

 

當你 65 歲回頭看:

這 1000 萬,可能只佔據總資產的 10%

也就是說,你的總資產將有機會來到 1 億。

 

若你能意識到這件事情,就能理解為什麼 1000 萬是「小錢」了。

 

二、複利發揮作用,是在累積足夠本金以後

許多人剛開始投資沒多久,就滿嘴複利複利。

完全搞錯重點。

複利,唯有累積足夠的本金,才能發揮作用。

 

 

「累積足夠本金」的定義很簡單:

如果你一年可投入金額是 50 萬,那至少要有 500 萬。

達到你年投入資金的 10 倍,這才叫累積足夠本金。

要有這樣的資金量,才能撬動金融資本,進入複利拐點

 

 


 

 

在「累積足夠本金」之前,你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提昇自己」。

增加自己的工作收入,才能更快地累積本金。

 

 

 

關於這點,大仁有很多篇文章已提過,請自行參閱:

 

 

 

 

有本書,書名忘了

但裡面的內容,讓我印象深刻:

 

人生最無用的事情,就是在年輕寒苦的時候,費盡心機地攢下幾萬塊。

 

這段話,你細品。

 

三、年輕時的波動,不用害怕

前面提到,每個人在 75 歲的時候,不管當時的資產有多少。

理論上會有超過 80%,都是 50 歲以後才賺到的。

這只是單純的數學計算。

 

看到這邊,你可能還是沒什麼感覺。

沒關係,這裡大仁就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讓你明白,為什麼年輕時的下跌,根本不需要害怕。

 

 

 


 

 

 

假設,你 25 歲,起始本金 100 萬(由父母贊助)

每年投入 30 萬,複利以 8% 計算。

就這樣計算到 50 歲,這個年齡也不至於老到需要坐輪椅。

最終你會累積 3108 萬

 

 

 

但,這邊不是要說什麼「小資族每月存多少,賺 3000 萬」這種東西。

我們以 3108 萬這個數字,回頭去看每個年齡累積的資產。

你會發現 25 歲是最少的。

因為本金只有 100 萬。

複利 8%,也才變成 108 萬。

就算加入每年的 30 萬,也只有 138 萬。

 

 

接下來,讓我們換一種角度:

注意看,圖表左下方第一個數字是 2%

那是簡化過的,實際的數字是 2.2%

 

 

 

2.2% 代表什麼意思呢?

代表你當時的資產腰斬,也就是股市大跌 -50%

再往回看 50 歲的資產,佔比多少。

50 歲資產 3108 萬。

25 歲的資產 138 萬。


遇到股市大跌 50% 腰斬,剩下 69 萬。

(69/3108)= 2.2%

 

 

25 歲的你,面對股市跌到跟金融海嘯一樣。

下跌超過 50%,你覺得世界末日了。

 

但對 50 歲的你來講,不就是 2.2% 的損失而已嗎?

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當你資產超過 3000 萬的時候,你還會覺得虧損 69 萬很可怕嗎?

 

 

大仁講過非常多次:「你現在的本金,從一生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小的。」

再講一次:「你現在的本金,從一生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小的。」

 

當你能用「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待投資,你的眼光就能放遠。

這也是生命週期投資法的關鍵。

能理解這點的人,自然不會因為一點小波動,就嚇到不敢投資。

用 50 歲的資本智慧,來安撫你 25 歲的短暫不安吧。

 

結論

最後,大仁幫你做重點整理:

一、巴菲特的資產,有 99% 是在 50 歲以後才擁有。


二、每個人 40 歲累積的資產,可能只佔 65 歲的 10~15%


三、複利發揮作用,是在累積足夠本金以後(年投入資金 * 10)


四、你現在的錢,只是小錢,不用害怕波動。

 

 

 

好了,當你看到這邊,大仁建議你再回頭重新看一次。

將這個思維,深深刻進你的腦袋。

本金不足的時候,去在意股市漲跌是很沒意義的。

因為當你 50 歲過後,回頭看年輕時的現在。

你會覺得那點錢的波動,是有什麼好擔憂的。

 

你可能覺得這是幹話,但大仁是實際上經歷過的人。

 

剛開始投資的時候,我在前幾個月輕鬆賺到 60 萬

當時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實在太會投資了。

 

現在回頭看,60 萬?

不過就是經常出現的小波動而已。

當你把視野看得越長遠,格局就越寬廣

 

如果哪天,你能夠活到跟巴菲特一樣九十幾歲。

那你的資產一定也會超過 99%,是在五十歲以後才賺到的。

 

相信自己未來會很有錢,並接受下跌是必然的過程。

自然就能輕鬆做到長期投資

 

 

 

 

 

 

 

 

 

 

 

 

 

延伸閱讀:你的歐印,不是真的歐印!從生命週期法來看長期投資

 


相關文章:

長期投資的重要一課:接受虧損的必然性

富人跟窮人就差在這兩個字:「時間」

為什麼在「複利拐點」前,不必過度關心投資報酬?

你知道定期定額有「時間風險」嗎? | 生命週期投資法


對槓桿思維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討論:社團連結

也可以參考大仁的最新作品:《槓桿 ETF 投資法

/tmp/phpLyTJr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