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常見說法是:「0050 有投資 50 間公司,所以風險已經足夠分散了。」
這種說法正確嗎?
答案是:對,也不對。
這篇大仁將會告訴你,對在哪,錯在哪。
分散風險
首先,我們要定義一下什麼是「風險」。
在投資的領域裡面,風險通常指的是「標準差」,也就是波動性。
波動性越高,代表風險越大。
從台灣定存利率,跟台股每年報酬率來看波動。
你會發現定存就是沒什麼波動,一條線(綠色)。
股市的波動就很活躍了,上下亂跳(紅色)。
但我們不能因為害怕波動,就不投資。
定存波動小,但長期報酬低,反而風險會增加。
股票波動大,但長期報酬高,反而可以降低風險。
那問題就來了,我們如何降股票的波動性呢?
根據多份研究資料統計。
只要你投資 30 家以上的公司,就足以降低大部分的風險。
投資 1 家公司,風險很高。
但只要再加入 1 家,波動就會下降(風險降低 24%)
等你分散到 30 家公司,風險就降低差不多了。
這個時候即使再增加到 1000 家公司,風險降低的效果也只是從 58 增加到 61
備註:
要看風險是否分散,除了持有幾間公司以外,還要看產業相關性,這點之後的文章會提到。
50 家公司夠分散嗎?
「0050 有投資 50 間公司,所以風險已經足夠分散了。」
這個說法,部份對,部份錯。
對的地方在於,分散 50 間公司確實可以降低風險。
也就是減少單一公司帶來的影響,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讓波動降低。
不對的地方在於,這些研究都是採取「平均 / 隨機」分配。
也就是說,假設你有 100 萬。
就是隨機買 50 家公司,每間平均 2 萬。
這種方式的 50 家公司,才能夠達到研究所說的分散風險。
然而,0050 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
0050 是採取市值權重,也就是市值越高,權重越高。
參考元大投信的資料(2025/08/06)
台積電的權重就佔了 58.33%
這代表什麼意思?
代表你買 100 萬的 0050,有 58 萬是買台積電。
這看起來不像是有分散風險對吧?
大仁前面提到,研究是採取「平均」的方式去計算。
但市值型的指數,是不可能這種分佈的。
肯定有一些市值高的排在前面,佔據較高的比重(例如台積電、鴻海)。
通常會出現前面幾間佔比很高,後面幾間佔比很低。
這種情況下,就無法單純用這個指數有幾間公司,來判斷風險是否分散。
用極端一點的例子:
假設台積電未來佔 0050 的 99% 權重,其他 49 家公司只有 1% 權重。
這樣你覺得風險是分散在 50 家公司,還是比較像 1 家公司?
答案應該是 1 家對吧。
因為即使其他有 49 家,權重也只佔 1%,根本就沒意義。
所以,我們不能夠單純說 0050 有投資 50 家公司,這樣就有分散風險了。
若你明白這個道理,應該會接著產生一個疑問:
我們該如何判斷一個市值型的指數,是否足夠分散呢?
這就是本篇文章的重點,我們可以用「有效成份數」(EN)去判斷。
HHI 與 EN
既然研究大多是用「等權 / 平均」的方式去計算風險,我們也用相同的方式來看就好。
我們可以用(HHI)去計算有效公司(EN),就能知道風險是否足夠分散。
(這段話現在看不懂很正常,不用緊張,下面看完就會明白)
什麼是 HHI?
(HHI)全名 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這是一種衡量市場集中度或產業集中度的指標。
我們可以用(HHI)去判斷一個指數是否過於集中。
下面簡單舉例(HHI)如何計算。
假設有 3 檔股票:
案例一
股票 A:90%
股票 B:5%
股票 C:5%
0.9^2 + 0.05^2 + 0.05^2 = 0.815
算出來的 HHI 是 0.815
案例二
股票 A:33.3%
股票 B:33.3%
股票 C:33.3%
0.333^2 + 0.333^2 + 0.333^2 = 0.333
算出來的 HHI 是 0.333
到這邊應該還能跟上吧?
算出 HHI 以後,我們就可以知道「有效成份數」(EN)了!
根據 MSCI 的指數手冊內容(MSCI IndexMetrics® | June 2020):
「有效成分股數」是一種衡量指數集中度的指標。
其數值介於 1(指數權重完全集中於單一股票)與 𝑛(指數的總成分股數)之間。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有效成分股數越低,代表指數的集中度越高。
有效成分股數的計算方式為(HHI)的倒數。
計算公式為: 1/HHI=EN
這邊看不懂不用緊張。
你只要知道有效成分數(EN)可以拿來衡量一個指數的風險就好。
一樣看舉例:
案例一
4 間公司,平均權重(25 / 25 / 25 / 25)
先算出(HHI)= 4 × (0.25^2) = 0.25
再來看(EN)= 1 / 0.25 = 4
這樣代表投資 4 家公司,有效公司是 4 間。
例子二:
4 間公司,一檔偏大(60 / 20 / 10 / 10)
先算出(HHI)= 0.6^2 + 0.2^2 + 0.1^2 + 0.1^2 = 0.42
再來看(EN)=1 / 0.42 = 2.38
這樣代表投資 4 家公司,但有效公司只有 2.38 家。
從上面案例一跟案例二就能看出來:
當單一間公司權重太高的時候,其實有效成份數(EN)是更少的。
有效成份數(EN)越多,風險越分散。
有效成份數(EN)越低,風險越集中。
接下來我們可以進入重點了。
來看看 0050 的有效成份數到底是多少。
0050 分散在幾間公司?
首先,0050 的風險絕對不是分散在 50 間。
因為光是台積電就佔 58.33% 了。
所以,我們可以用上面提到的(HHI),去計算看看風險分散在幾家公司。
這邊直接公佈答案(計算過程太複雜,我請 AI 代工)
0050 的(HHI)為 0.347
有效成分數(1/HHI):2.88
蹦!答案出爐!
你投資 0050,等於將風險集中在 2.8 家公司。
這看起來不太分散對吧?
因為事實就是不夠分散,你以為自己分散投資 50 間公司?
不對,你的風險是集中在 2.8 家公司。
用這個方式去計算其他指數(時間為 2025/08/06)
標普 500 指數的有效成份數,約為 51 家。
那指 100 指數的有效成份數,約為 26 家。
道瓊指數的有效成份數,約為 22 家。
我想你不會覺得太意外,因為七巨頭把權重拉到很高,標普其他 493 大部分都是雜魚。
但標普的 51 家,還是符合研究統計的數字,還是可以分散風險。
那斯達克跟道瓊就有點集中了,分別是 26 家跟 22 家。
若以台灣加權指數來看(台積電權重降低為 40%),有效公司約為 6.2 家。
也就是說,台灣加權指數確實是比 0050 更為分散。
這邊也顯示出 0050 最致命的問題, 風險集中再集中。
風險集中再集中
參考 2024 年的數據。
0050 報酬為:48.64%
大盤報酬為:31.73%
0050 拿到的報酬,超過大盤的 1.5 倍。
很多人都說 0050 是在投資大盤,在跟隨大盤。
但,你有看過哪個 ETF 說自己追蹤大盤,結果報酬卻是大盤 1.5 倍的嗎?
看到這個數字,應該要警覺一下吧?
報酬跟風險是兩面,是相對的。
這些多出來的報酬,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免費午餐。
0050 的投資者是冒了更大的風險(也就是將風險集中在 2.8 家公司身上)換來的。
大仁之前說過,如果不看風險不看分散,那很簡單:
直接買 0010 就好(前 10 家),甚至買 0001(台積電),都能屌打 0050
你覺得這種說法合理嗎?
如果你覺得不合理,那為什麼會覺得 0050 這樣沒問題呢?
台股大盤本身就有風險集中的問題。
(台積電權重 40%,有效成份數 6.2 家)
0050 取前 50 間大型股,更是把這個風險集中再集中。
(台積電權重 58%,有效成份數 2.8 家)
你以為自己投資 0050 是分散在 50 家公司,但其實看起來比較像是集中在 2.8 家公司。
你得意識到,你正在投資一檔風險超級集中的 ETF
結論
最後,大仁為你做重點整理:
一、學術研究指的風險通常是波動,持有超過 30 家公司,就能降低大部份風險。
二、0050 持有 50 家公司,但這些公司並非平均權重,而是集中於某幾間大公司。
三、權重過於集中,就得另外去看「有效成份數」來判斷風險。
四、有效成份數 = 1 / HHI
五、0050 的有效成份數只有 2.8 家,台股大盤的有效成份數是 6.2 家。
六、從數據可以得知 0050 的風險遠高於大盤(不然 2024 年不可能超越大盤 1.5 倍回報)
七、「0050 投資 50 家公司,所以足夠分散」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大多數人都隱約知道 0050 有風險集中的問題,但不知道到底有「多集中」。
現在看完這篇,你得到一個參考答案了。
0050 的風險等於是集中在 2.8 家公司。
這應該跟大多數投資者心中想的分散,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最後再延伸講一下:
這份研究南非股市的文獻《The number of stocks required for effective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提到:
集中度較高的投資組合可能需要納入更多檔股票……
本研究探討並比較了市值加權方案與等權重方案。
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在南非市場環境下確實需要納入更多檔股票。
這份研究指出,市值型的指數,需要納入更多檔股票才能分散風險。
代表原本 30 檔的數量可能還不夠分散,還得更多成份股才行。
這點其實也可以從美股看出來:
標普 500 的有效成份數,約為 51
標普因為有 500 家公司,有效成份數高,風險分散的效果更好。
那指 100 的有效成份數,約為 26
因為只有 100 家公司,有效成份數就變低了。
道瓊指數的有效成份數,約為 22
雖然只有 30 家,但因為權重沒有過於壓在某些公司,還算勉強及格。
根據研究統計,當你投資的有效公司未達 30 家,代表風險不夠分散。
0050 不只是集中,而是超級集中。
而且還有將近 60% 的權重都在單一間公司。
所以,投資 0050 真的代表你投資 50 間公司,真的有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嗎?
你可以再好好想想。
相關文章:
報酬率迷思:如何正確評估你的投資(以台積電跟 0050 為例)
對槓桿思維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討論:社團連結
也可以參考大仁的最新作品:《槓桿 ETF 投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