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做事的成功機率?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創業可以輕鬆成功,有些人卻砸下重金卻仍失敗收場?
差別在於兩者的思維不同,想法不同,造成最終的結果不同。
不管做任何事情,背後都有它一套方法存在。
而我們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把它找出來,然後實踐。
但當我們想要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可能存在著幾千幾萬種的解法。
我們應該如何找出「可以運用」的那一個呢?
大仁這篇想要跟你分享,如何靠著「最小成本」的試錯,讓你提高人生勝率。
真實案例
在《為什麼便宜的機票不要買?》這本書中提到,在迪士尼樂園有一種服務叫做「魔法手環」。
他們會給遊客配戴手環,用來追蹤遊客的位置,告知遊客走哪條路線比較快,並減少他們排隊等待的時間。
有某間郵輪公司注意到這點,想開發一種名為「海洋徽章」的服務。
這種技術能在你踏進船上以前,遊輪的員工就知道你叫什麼名字、你喜歡吃什麼食物,喝什麼飲料。
甚至能推測你喜歡什麼活動,並且幫你介紹。
這款「海洋徽章」會不停地更新內建資料,用來預測你每天的需求,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但問題是這種技術風險很大。
除了要訓練員工,船上的線路也要重新設計。
初期的成本很高,系統故障或失靈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這間公司的執行長決定用八個字去處理這項挑戰:「大膽動作,小心執行。」
一開始,海洋徽章的推動速度非常緩慢。
因為只有挑選少量的旅客,在某艘頂級的遊輪上試用。
直到一年多以後,確認沒有問題了,才開放這艘船的全體遊客適用。
「海洋徽章」當然有它的風險存在,不過行動成本非常低,只占整間公司的「1%」。
這個賭注,小到不會帶來任何毀滅性的結果,可是卻能大大的提高成功的機會。
最終,郵輪公司成功運用這項技術,博得顧客的喜愛。
最小化可行性
在商業行銷裡頭,有一種作法叫做「最小化可行性」。
在可以做到的範圍內,直接推出商品。
讓市場的客戶去檢驗到底有什麼問題,進而從中修正商品的缺陷,來達到更完整的用戶體驗。
不追求一開始就表現完美,而是透過中途的不斷修正,不停的進步,不斷優化。
從客戶的回饋中反思,該如何做到最好。
這個概念,放到人生其他面向也行得通。
許多人認為一開始做事就要作到一百分,如果沒有一百分我就不做。
這種人最後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沒做,就像你讀了再多書,沒寫考卷就是「零分」。
運用「最小化可行性」思維的人,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出發了再說。
中間遇到什麼問題,我們再來討論該如何解決。
有行動的人,才能到達目的地,連一步都走不出去的人,永遠都停在原點。
諷刺的是,他們還會嘲笑那些努力的人,怎麼做出如此糟糕決定。
卻不去反省自己雙腳停在原地的事實。
先做,再修正
如果你要辦一場演講,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找家人來聽,找出問題,然後修正。
再找朋友來聽,然後修正。最後找同事來聽,然後修正。
修正。修正。修正。
這種「修正三次」過後的版本,絕對會比你直接上場面對幾十人,甚至幾百人的表現結果來的更好。
因為在這三次的不斷修正之中,你會發現問題,然後可以解決問題。
做任何事情,不要一下子就壓上所有的籌碼。
你不是在玩德州撲克,輸了還可以重來。
回到開頭的詢問,為什麼很多人的「成功機率」那麼高?
因為人家不會在一開始「什麼都還沒確定」的時候就壓上身家。
同樣是挑戰,運用「最小化可行性」的人是在「嘗試」。
這次錯了沒關係,下次再來,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成功
而什麼都沒想,腦子一熱就全梭哈的人叫做「賭博」。
就像很多人創業是把房子拿去貸款抵押,絲毫沒有想過失敗怎麼辦,這種人只要輸一次,人生就完蛋了。
不要讓自己一下子就陷入巨大的風險。
你可以試著先從小風險開始著手,然後讓自己不斷提昇能力。
故事中的勇者,都是從小哥布林開始慢慢打起。
沒有人走出新手村,就直接衝到魔界挑戰大魔王的。
就像「海洋手環」的例子,如果他一開始就讓整艘船的人使用手環,中途可能會遇到很多不可控的問題,最終面臨慘淡收場。
聰明的是,他先讓少數人使用。
從中修正可能面臨的障礙,最後才開放所有人使用。
這不就是一種「最小化可行性」的思維嗎?
結論
大仁從事保險,也是從兼職開始,保有自己原本的職業。
直到確認自己真心喜歡保險,未來的收入應該也能夠勉強在這個行業生存下來的時候,我才從原本的工作離職,全心轉換到保險身上。
當時我的最小化可行性做法,就是在粉絲團跟部落格經常分享文章。
直到有人找我諮詢的時候,我就成功找到屬於自己的銷售模式了。
如果我一開始什麼都沒想,就直接跳下保險業,可能早就掛掉了(事實上我也真的陣亡過一次)。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模糊的正確,勝過精確的錯誤。」
你不必等到一切準備完成才出發,而是輕裝上陣,帶上最小的行李,邊走邊學。
發現走錯路,你也可以拋下身上的枷鎖,直接回頭,再走另外一條全新的道路。
下次在做任何挑戰以前,請好好想想,你可以做到的「最小化可行性」是什麼吧。
好了,大仁這篇文章就到這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相關文章:
為什麼你的收入比其他人低?從麥當勞的獲利方式,學習創造更高的收入
對槓桿思維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討論:社團連結
也可以參考大仁的最新作品:《槓桿 ETF 投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