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週期規劃:投資與退休的策略指南(下)

在上一篇《生命週期規劃:投資與退休的策略指南(上)我們談到:

年輕人開始工作的前面 30 年,這段時間的投資報酬率,對於終身財富的影響是比較低的。

這個階段應該專心工作,提高人力資本,增加投資的本金。

而進入退休階段前後,才需要去注意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這篇,大仁將會更進一步告訴你:

如何優化傳統投資建議,讓你的退休提領風險降低。

未命名 5

 

 

未命名

傳統建議的缺點

你會接受到的傳統投資建議通常是:

每個月投入一筆錢定期定額,再等待時間的累積

複利就會發揮它的魔力,在你老年時給你帶來足夠的財富,讓你安心退休。

大概有 90% 的投資建議都會這樣告訴你。

但,你知道這種建議的風險在哪嗎?

想像很美好,但現實是殘酷的。

 

大仁在上一篇文章提到:

累積期各年的報酬率,每年的影響力是不同的。

「累積期」前 10 年,對終身財富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累積期」後 10 年,「提領期」前 10 年,這段時間才是影響最大的時期。

30

 

 

那麼,傳統建議的缺點在哪裡?

他們告訴你只要持續投入,長期投資就能降低風險。

但,事實並非如此。

注意看,當你定期定額以後,隨著時間增加,本金也會不斷增加。

但越接近退休前,投資報酬率的影響越來越大。

你用傳統投資的定期定額建議,等於是將風險集中在「最不能承受風險」的階段。

103

 

 

為什麼定期定額會讓風險集中?

原因很簡單,因為退休前是你本金最大的時刻。

本金越大,風險越高。

 

30 歲,你有 100 萬。

跌 10%,你會損失 10 萬。

 

60 歲,你有 2000 萬。

跌 5%,你會損失 100 萬。

40 1

 

 

上面就是傳統投資的問題,將風險集中在退休前後。

當你本金最大的時候,反而是你最不能承受風險的時刻。

運用這種方法的人,只能夠祈禱退休時股市大漲,不然可能就得去睡公園才行了。

 

傳統建議的回覆

關於上面的風險,傳統投資給的四個建議是:

一、增加現金

越多現金,就能夠減少股票大跌後,需要低價賣出的風險。


二、減少股票,增加債券

增加波動較低的債券,可以做為股票下跌時的對沖。

股票跌,債券漲,讓整體資產的波動降低。


三、減少提領金額

當股市大跌時,減少生活費支出。

越少的支出,將能夠有效提昇退休計畫的成功率。


四、延長工作,延後退休

延長工作時間,就能夠增加更多的本金,同時減少支出。

這是對抗退休提領風險最有效的作法。

 

 

看起來都是很好的建議,但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你的直覺沒錯。

下面大仁會說說我對這四種建議的看法:

 


 

一、增加現金

現金不會有漲跌的問題,增加現金是有效對抗報酬順序風險的選擇。

但增加現金有個問題,越多的現金,對長期投資的影響會越大。

我們投資就是為了超越現金的報酬,才能抵抗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

但你保留越多的現金,代表整體報酬可能會下降越多,對於通貨膨脹的抵抗力會越差。

這在投資上叫做「現金拖累」。

 

 

二、減少股票,增加債券

減少股票曝險,就能降低下跌時的損失。

同時增加債券,可以利用股債相關性較低的特性,讓波動較為平穩。

股票跌,債券漲,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理想只是理想,若遇到像是 2022 年的「股債齊跌」的情況。

對於股債配置的退休者來說,提領將會造成更大的風險。

另外一個問題是,越多的債券將可能拖累長期報酬(這點跟持有現金相似)

 

 

三、減少提領金額

既然現金可能會拖累報酬,而股票跟債券也不保證絕對沒問題。

那麼再來的手段就是「減少開銷」了,簡單又暴力。

「沒錢,那少花點錢就好了。」

我不知道你看到這種建議覺得如何,但我覺得是幹話。

誰都知道沒錢少花點就好,但對退休者來說,已經沒有工作收入可以彌補投資的虧損。

這時的心理壓力是很大的,你還叫他們少花點,這種退休未免太憋屈了,乾脆別退休好了。

咦,你猜對了,下一個建議還真是如此。

 

 

四、延長工作,延後退休

這個建議最棒,多工作幾年,就能延後退休幾年。

這樣可以累積更多的本金,讓退休風險降低

嗯,雖然這個建議是正確的,但感覺是很正確的廢話。

乾脆一直工作,這樣就完全不會有退休提領風險喔。

「不要退休,就不會有退休的問題了。」

 

 


 

 

傳統建議對於報酬順序風險的回覆,不知道你看完的感覺如何。

但我看完的感覺就是,怎麼沒有回答到「點」上。

感覺就像電影《千萬別抬頭》。

有一顆巨大的隕石要飛過來,然後政府不處理,還一直告訴你說:

「來,深呼吸,慢慢吐氣,我們不要看它,都是業障,是假的。」

未命名 4

 

 

定期定額會將風險集中在退休前,這是明確的事實。

報酬順序對於退休前 10 年的影響非常巨大,這是明確的事實。

但面對這兩個事實,傳統建議有解決問題嗎?

並沒有。

 

他們告訴你的是:


多點現金部位,生活費少花一點。

不然就別退休了,多工作幾年。

別退休,就不會有退休風險。


 

 

風險集中的問題解決了嗎?

沒有。

報酬順序的問題解決了嗎?

沒有。

千萬別抬頭,看不到問題,就不用解決問題了。

 

 

將風險平滑

看到這邊你應該能明白,傳統建議提出的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呢?

這邊就要進入比較少人討論的範疇,也就是用「生命週期」來看待投資。

 

前面提到,傳統投資建議會將風險集中在退休前後。

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一種作法。

10 2

 

 

如果你不清楚這種風險在哪裡,讓大仁舉個例子:


我們現在來玩擲硬幣。

你現在手上有 100 元,請問你會怎麼分配每一局的賭注?

 

傳統投資建議的賭注是這樣下的:

第一局 5 元

第二局 10 元

第三局 20 元

第四局 65 元

隨著局數增加,下的籌碼越大(定期定額逐漸累積本金)

並且將最多的資金,賭在最後一局(退休前)

 

 

你應該能夠輕易發現這種作法的問題在哪裡,它並沒有真的將籌碼打散。

如果你想做到風險平均化,應該盡量讓每一局的籌碼相同。

例如:

第一局 25 元

第二局 25 元

第三局 25 元

第四局 25 元

 

這樣不管任何一局的結果如何,都不會嚴重影響到你的財富。

因為你將勝負的風險,盡量平均在每一局了。

如此一來,就能夠減輕時間風險集中的問題。

這種作法,就是生命週期投資法所追求的。

30 1

 

 

 

大仁將兩者放在一起讓你對照:


你會發現傳統建議的風險集中在中間,呈現一種「」的形狀。

而生命週期投資法的風險會盡量分散,呈現一種「」的形狀。


哪種投資方式看起來風險比較高,一目了然。

20 1

生命週期投資法

接下來,大仁將告訴你實際的作法。

 


 

首先,將風險從「凸」變成「一」。

你要做的就是把中間的曝險,挪到左邊。

也就是剛開始投資的階段,你得開啟槓桿,讓年輕時承受更多的曝險。

這樣你才能把「凸」的中間階段,移到左邊來。

104

 

 

再來,準備進入退休前的 10~15 年。

你得開始降低槓桿,甚至將槓桿完全去除(回到 100% 曝險以下)

這樣就能夠有效避免「退休階段的大跌」報酬風險。

105

 

 

最後,當你退休以後,股票部位依然維持相同的比例(又可稱為薩謬森比例

並不會因為退休後,變成持有大量現金或債券,讓長期報酬降低。

這種作法,能夠讓人將風險盡量分散在每一個時期。

更棒的是,因為你把投資期間拉長,將可以傳承更多財富給下一代

106

兩者差異

你可能覺得,在年輕時開啟槓桿能夠理解。

但退休前降低槓桿,這樣不就跟傳統建議相同嗎?

都是減少股票部位,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嗎?

有的。

差別在於,生命週期投資法在早期開槓桿,可以讓風險更加平均化。

而非像傳統投資只能被迫接受風險越來越集中。

 

傳統建議的缺點在於:

累積期的前面階段,因為投入的本金較少。

所以即使遇到市場大漲,依然賺不到多少錢。

而前期賺越少錢,你退休時的底氣就會越少,風險承受力越低。

 

這個問題,生命週期投資法剛好可以解決。

如果在累積期的前面階段,市場大漲。

開啟槓桿,等於可以賺到更多的報酬。

在早期賺到更多報酬,將會讓後期退休有更大的本錢

 

 

你可能有疑問,萬一投資初期大跌怎麼辦?

沒怎麼辦,持續投入就好。

因為這時你的本金小,即使開槓桿,也無法投入所有的資金。

若初期遇到市場大跌,你反而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入股票

等後面市場回升,你將能夠賺到更多的報酬。

 

再來,我們選擇用生命週期投資法,目的就是避免任何一個年度的漲跌對我們的傷害。

因此,與其去面對「退休時的大跌」。

你不如來面對「年輕時的大跌」還比較好處理。

 

如果你現在駕駛一台飛機,但機械有可能故障。

我想,你應該會希望在一萬英呎的高空解決這個問題(年輕時)

而不是接近地面一百英呎的時候才知道引擎起火(退休時)

 

結論

最後,大仁幫你重點整理:

一、傳統建議,會將風險集中在退休前後,這是最不能承受風險的階段。


二、傳統建議對此提出的應對策略,幾乎都是治標不治本,並沒有真的解決問題。


三、對於「報酬順序風險」的最佳解答,就是運用槓桿的「生命週期投資法」。


四、在累積期階段預先開啟槓桿,讓風險從「凸」盡量變成平滑化的「一」。


五、生命週期投資法,才能將時間的風險盡量分散在每個時期,在年輕時預先解決問題。

 

 

好了,恭喜你看到這邊。

大仁會建議你重新回過頭,將這兩篇文章多看幾次。

面對投資與退休,你必須知道累積期該做什麼(增加人力資本),提領期該做什麼(控制下跌風險)

然後用整個生命週期來看,你才能夠發現:


原來,並不是「要不要使用槓桿」的問題。

而是「什麼時候使用,什麼時候減少」的問題。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希望未來你我都能有一個好的成果,祝投資順利。

 

 

 

 

 

 

 

 

延伸閱讀:定期定額的迷思與真相:投資者不能忽視的事實

 


 

相關文章:

投資三十年報酬令人失望?長期思維是你的投資救贖

提早投資,讓你的孩子贏在投資的起跑線

給你一個開槓桿的理由 | 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轉換

投資正2都會歐印在最高點?請先治好你的「YOLO 病」

如何實踐生命週期投資法?算出你的終身財富與薩繆森比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