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機會成本?投資者一定要知道的經濟學概念

機會成本是經濟學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用白話來說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有 A 跟 B 兩個選項:

你選擇 A,就無法選 B。

沒有選擇的 B,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接下來,大仁將會帶你了解「機會成本」這四個字,在投資的世界代表什麼。

未命名 12

能力越強,機會成本越高

舉例來說,你要面試兩間公司。

A 公司月薪 10 萬,B 公司月薪 8 萬。

你選擇 A 公司,你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 B 公司的 8 萬。

從這個例子來看我們會發現:

一個人的能力越強,機會成本就越高。

 

有些人的機會成本是 2 萬跟 3 萬,而另一些人的機會成本是 20 萬跟 30 萬。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因為,人與人之間,有著能力差別。

醫師可以去掃地做清潔工,但清潔工無法動手術。

這就是為什麼醫師的薪資會更高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要增加認知

因為認知越強大,你投資的機會成本就越高。

你給大仁「每年保證獲利 3%」的定存,我連一塊錢都不會放進去。

為什麼?

因為我的機會成本比這更高,我不會去選擇一個報酬更低的選項。

這就是機會成本的考量。

明白機會成本,你就能讓自己選擇變得更好。

而不是在一堆爛蘋果跟爛梨子之中抉擇。

 

可以選擇的,才是機會成本

講完機會成本,接下來進入重點。

談到投資,許多人會用機會成本來看待

這種言論通常會說:

錢放定存只有 1%,投資股市有 8%

為什麼不要投資股市呢?

你這樣機會成本損失很大,少賺很多錢。

這段話說得沒錯,把定存跟股票兩者相較。

你把錢放在 1% 的定存,不去賺 8% 的股票,等於少賺 7%

 

但,事情沒這麼簡單。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你得先去釐清:

這個選擇是否在自己想要,而且可以選擇的範圍裡。

這個前提非常重要,也是許多人誤解機會成本的地方。

 

舉例來說:

小明想去聽演唱會,但他的錢只夠買一場的門票。

他猶豫要去看南韓女團 Blackpink,還是去聽五月天。

你覺得選哪個比較好?

 

 

 

答案是兩個都不能看。

因為他買不到門票。

 

 

機會成本的先決條件是:

你可以選擇,而且你願意選擇的,才會成為機會成本。

(這段話請看三次,細品)

 

如果這件事情你沒辦法選擇,就不會成為機會成本。

例如,你沒辦法選擇一份月收入 100 萬的工作,這份工作就不會是你的機會成本。

換到投資來講,前面提到你要定存 1%,不如投資股市 8%

但我們得去思考背景因素。

對於那些定存 1% 的人,投資股市真的是他們的機會成本嗎?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他們的認知,根本就無法接受股市的波動

他們認為股市只是賭博「投資股票」從來就不在他們的選項裡頭。

所以不管報酬率再高,他們都覺得自己沒有損失。

你跟他說股票可以賺 8%,他說關我屁事。

 

願意選擇的,才是機會成本

換到永遠爭論不定的 0050 跟 0056

許多人會說 0050 報酬更高,你為什麼不選 0050?

一開始大仁也覺得很奇怪,從理論跟數據來看都是 0050 更好。

為什麼有許多人寧願相信直覺,也不願相信真實的數字呢?

 

但後來我想通了。

因為打從一開始,0050 就不是這些人的選項之一。

0050,不是他們的機會成本。

所以不管 0050 的報酬比 0056 高多少,他們都不覺得有錯過什麼。

 

許多 0056 投資者比較的對象,並非台股大盤或 0050

那他們比較的對象是什麼?

答案是,定存。

他們的機會成本是定存,只要比定存高,我有賺錢就好。

0050 多賺多少,根本不關我的事。

只要 0056 有贏定存我就開心。

 

管他股息是不是左手換右手,管他 0050 報酬多少

反正我有賺錢這是事實,有領到股息也是事實,其他都不想管。

這就是大多數 0056 投資者內心所想的。

他們的機會成本,打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0050

當然更沒有美國標普 SPY,或是投資全世界 VT 這種考量。

 

你跟他說選擇別的比較好,他只會說「我不想選」。

這個「我不想選」背後反應的是一個人的機會成本考量。

當一個人不把某個選項放進決策裡頭。

那麼,不管這件事情再好,都不會是他的機會成本。

未命名 13

 

 

這個也能延伸到 台股正2 的思考。

大仁寫了一百多篇文章,從各種角度去分析回測,告訴你 台股正2 就是比 0050 更值得投資

但 0050 的投資者不管。

反正我就是想要投資 0050,你不管講再多都是瞎講。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認知給封閉起來的時候,他的機會成本選項是更少的。

 

 

題外話一下:

投資要看其他選擇,才有機會做出更好的決定。

但在人生的其他面向,不去看其他選項,也未必是件壞事。

比方說,婚姻。


當我選擇跟這個人走下去,不管其他人再好,都不會入我的眼。

我已經做出決定,我也不打算變更。

我沒有,也不想要有其他的機會成本。

這種「近乎盲目」的不理性,對婚姻來說反而非常合適。

 

 


 

 

延伸討論這陣子很熱門的美債。

有些人會說:「你投資債券,失去的機會成本很高,如果你有投資 AI 股,現在早就賺翻了。」

是的,AI 股確實賺很多。

但對於完全不考慮投資 AI 個股的人來說,那些報酬賺再多我都不關心,因為那不在我的選項之中。

 

 

許多人談到機會成本,會用諷刺的口吻說:

「那麼會講機會成本,那投資比特幣不是賺更多?」

這種說法,就是不明白機會成本的人會說的。

因為他們以為這個世界的「所有選項」都可以拿出來一起比。

然後完全不考慮每個人的機會成本大小(或者說是認知範圍大小)

 

你拿比特幣出來講,那我也會說:「你怎麼不去買彩券,頭獎還好幾百億。」

那些拿比特幣出來講的人嘴巴就閉上了。

如果你單純把「所有選項」都放進來,肯定會有一塊錢就能賺幾億倍的選項。

但這個選擇,不會是每個人的機會成本。

誤解這點的人,就會以為自己錯過了全世界。

未命名 14

 

 

你很遺憾沒有買比特幣還是特斯拉嗎?

不用遺憾,因為那本來就不是你可以賺到的錢。

你的機會成本(能力圈),溝不到那邊。

 

增加認知,才能提高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觀,風險承受力,認知範圍。

當一個人依照他的機會成本去做選擇的時候,不管報酬高低,其實都是合理的。

這呼應《致富心態》這本書的作者所講的:

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我們都是依據自己獨特的經驗做成各種決定。

 

 

只把錢放在定存的人,他們是瘋子嗎?

不,對他們來講是非常合情合理的選擇。

因為他們不懂投資,與其胡亂投資,不如把錢放在銀行妥當。

這就叫做「合理」。

 

就像許多人投資 0056,你叫他投資 0050,很可能遇到一點下跌就嚇到賣出。

與其如此,不如好好投資他堅定不移的 0056,這也是「合理」。

 

但合理,並不代表正確。

一個完全不懂股市的人,把錢放定存非常合理。

合理,但不正確。

因為把錢長期放定存,只會讓通貨膨脹慢慢吃掉貨幣的購買力

 

那應該怎麼做?

想做出正確的決定,首先你得有足夠的認知。

你得去理解股市,知道股票運作是怎麼一回事,這樣才有可能把「投資股市」變成你的機會成本。

 

許多人剛開始投資都會偏向保守,希望本金不要虧損。

這些人會被我歸列在「認知不足,卻不自知」的族群。

他們最常見的起手勢就是:「我想要投資,但我不想風險太高,有沒有什麼適合我的投資項目?」

你肯定多少有看過這種人。

很保守,想多賺點錢,但不想投資股票,也不想學習。

像下面這個就是經典模板。

366800788 7230626300286839 4454305224346524899 n

 

 

保守只是這些人的擋箭牌。

當他們說自己保守,其實不是真的保守,而是無知。

當你去細問這些人是否有對投資做過功課,我幾乎可以肯定大多數人都沒有。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我曾經就是那些人,身為其中一員,當然明白他們的想法。

 

你可能很難想像,大仁過去曾經想過只用定存或是儲蓄險來累積自己的資產。

這就是我能力所及的「投資」。

我沒買過股票,也不懂股市紅紅綠綠的數字代表什麼。

這就是當時的我:「無知,而不自知。」

 

 

後來,經過大量閱讀幾百本的投資理財書籍以後,正式洗腦成功。

把自己的財商思維跳脫出另外一個階級。

未命名 15

 

這時,我忽然變得不保守了。

我轉變為積極投資,甚至是傳統觀念禁忌的借貸投資

為什麼我會從只知道把錢放定存的保守投資者,變成敢於借錢投資的積極投資者?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只是從「無知」走到「知」。

以前不敢投資,只敢定存,因為我處在無知的狀態。

後來我透過不斷學習終於知道投資是什麼,這就是一種「知」。

每個人都應該對「知」有所追求。

不要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輕易判斷自己很保守。

不,你不保守。

你只是無知而已。

 

 


 

 

當你的認知越強大,機會成本就越高(代表你能夠選擇的選項越來越高級)

這也是大仁一直強調「認知」的重要性。

有些人會覺得「認知」這兩個字可笑,那是因為你的認知範圍就到那邊。

你無法體會我講的這些話。

資產只有 10 萬的人,不會知道 100 萬的世界長怎樣。

100 萬的不懂 1000 萬。

1000 萬的不懂 1 億。

 

 

每一個認知階級都是你要踏上去了,才能真正明白。

站在 10 樓的人跟你說風景有多好,待在 1 樓的人只會說看不到,假的。

等到哪天理解了,恭喜你,你的機會成本已經比大多數人高了。

你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得到更好的結果。

當你搞懂「機會成本」跟「認知」這兩件事情,你就超越九成的人了。

 

結論

最後,大仁幫你重點整理:

一、機會成本是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你總會有放棄的那個選項。


二、能力越強大,機會成本越高。


三、機會成本並不是指所有的選項,而是你「可以選擇的」跟「願意選擇的」兩個條件要同時符合才算。


四、每個人的機會成本不同,造成這個差異的原因出在「認知」。


五、認知越強大,你的選擇就比別人更多,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得到更好的結果。

 

 

好了,希望你看到這邊有更加明白「機會成本」這四個字。

人生充滿著無數的選擇,在這些選項中肯定有更好的,也有更壞的選項。

認知越強大的人,總是會做出更好的決定。

他們會一直提高自己的機會成本,讓自己往更好的那個方向前進。

你也應該這麼做。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所感觸,那這個影片一定要看看)

 

 

 

 

 

延伸閱讀:人生就是選擇「機會成本」的結果 | 你的人生是你自己選出來的

 


 

相關文章:

【機會成本】你永遠都該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事去做

為什麼 0050 報酬更高,但還是一堆人選擇 0056? | 投資要搞懂能力圈與機會成本

存股要看「成本殖利率」?錯,投資只看機會成本

持有南非幣保單現在虧很多怎麼辦?用機會成本做出更好的選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