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仁經常說:「問就是不行。」
也有分享過兩篇文章,談到這個概念。
這篇,大仁會再進一步說明。
看到最後你就會明白,什麼才是有效的「提問」。
問,就是不行
「問,就是不行。」
背後的思維是這樣的。
你會問,代表不夠確定。
不夠確定,代表沒信心。
沒信心,是因為你的認知不足,無法肯定自己的答案。
所以,這個時候你問也沒用。
因為,你根本沒有能力去判斷對方給的答案,是否正確。
舉例:
你吃飯不用問。
你睡覺不用問。
你上廁所不用問。
確定的事情,不用問。
但你不確定的事情,問也沒用。
所以,直到你確定之前,問就是不行。
學習,可以問
看到這邊,很多人可能會說,我就是不知道才問。
如果「問就是不行」是正確的,那我豈不是什麼都不能問嗎?
當然不是。
當你發現自己不懂的時候,應該發問。
但,要問得正確。
什麼才是正確的提問?
很簡單。
你思考一下自己提出的問題,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決定。
舉例:
你不太會停車,詢問「如何倒車入庫?」→ 這是學習。
你不太會開車,詢問「我可以開車嗎?」→ 這是決定。
你有看出差異嗎?
正確的提問,應該是關於「學習」。
你想知道一件事情怎麼做,去發問,然後學習。
當你問完以後,通常會得到更多的經驗。
這就是有效的提問。
錯誤的提問,就是「決定」。
直接問別人「該怎麼做?」
得到答案以後,什麼都沒有改變。
並沒有因為別人給你一個答案,你的認知就產生什麼變化。
也沒有因為這個提問,學到更多。
這種問題,就是問心酸的而已。
學習 vs 決定
大仁直接舉例,讓你看看兩者差異:
「我可以投資 0050 嗎?」→ 決定。
「我應該投資股票還是買房?」→ 決定。
「我該不該離職?」→ 決定。
上面這種問法,你會得到答案沒錯。
但那些答案,對你來講一點用都沒有。
問之前,問以後,你還是什麼都不懂。
還是不知道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因為,你只是試圖把決策的責任丟給別人而已。
正確的問法,應該是這樣:
你會發現,這種詢問得到的答案,會讓你學到更多。
你會得到更多資訊,增加更多的認知。
這些,都能有效幫助你在最後,做出正確的判斷。
正確的提問,是為了幫助自己成長,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錯誤的提問,只是把選擇權交給別人,毫無成長。
改變問法,你的認知才會變得更加強大。
結論
最後,大仁為你做重點整理:
一、將問題分成「學習」與「決定」。
二、學習型問題: 能幫助你獲取新知識、擴展認知,讓你能夠自己做決定。
三、決定型問題: 直接把選擇權交給別人,自己沒有獲得成長。
四、認知不足,應該專注學習。
五、真正的成長,是自我學習,而不是尋求別人給你答案。
「問,就是不行」是非常簡單的判斷標準。
因為它會讓人思考,自己是不是哪裡沒搞清楚。
進而去尋找答案,自行判斷。
但,大仁發現許多人似乎錯誤理解成「不能發問」。
這就違背我的本意了。
不懂,當然要問。
問,才有機會搞懂。
但,你得知道「怎麼問」才行。
當我們的提問方式從「決定型」轉向「學習型」。
我們的認知,將不再受限於別人的答案。
不是「問就是不行」。
而是「你這樣問,不行」。
延伸閱讀:突破你的認知邊界:相信這個世界總有更好的選擇
相關文章:
你償還貸款的觀念正確嗎?舉債投資的認知建立
投資陷阱:「認知失調」如何左右你的財務決策?
股市大跌睡不著怎麼辦?安心很重要,正確的認知更重要
這是一個「拼認知」的時代 | 你的認知決定一切
對槓桿思維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討論:社團連結
也可以參考大仁的最新作品:《槓桿 ETF 投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