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保險」,也會將此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例如不小心打破花瓶的哥哥跟弟弟說:「我覺得先不要告訴媽媽比較保險」
暫且不論此「保險」是不是我們認知中的保險,來思考一下為什麼哥哥要這麼說吧!
因為哥哥覺得一旦讓母親知道他打破花瓶,不知道自己會面臨什麼樣的懲罰,就是因為這個「不知道」造成了哥哥的恐懼。
「未知」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因此「不說出去」這件事情,可以帶給哥哥「安全感」(即使只是短暫的)。
然而保險的其中一個功能,正是給予被保險人免於心靈上的憂患
可以將其不確定的風險,轉變為確定的保障。
這個大多數人心裡都知道,但一碰到「真正的保險」卻又像是被遮住雙眼一樣,無法看清事情的真相。
所以在保險市場當中就必須要有保險業務員,保險輔助人(保代、保經)來加以說明推廣。
讓有需要的人能夠去認真思考自己的保障,甚至更進一步地去規劃。
但是基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人都覺得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甚至有聽過從來沒有保險,結果買保險當天就出車禍,然後怪罪保險是「沒保就沒事,一保就出事」。
但這些人明明知道有風險存在,卻總是抱持著僥倖的心態,覺得自己不會這麼倒楣。
會找大仁詢問保險的大多分為兩種人:
第一是自己發生過某種事故後,才驚覺保險的重要,第二是身邊的親人朋友遇到。
如果沒有自己親身經歷,實在很難叫沒有保險觀念的人自己主動去瞭解保險。
雖然保險業的行銷人員引發了很多的爭議,例如為了業績矇騙被保險人,或是以不專業的觀念去規劃一個家庭的保單等。
但也不可因此就將其他認真工作,辛苦將保險觀念傳遞出去的保險行銷人員的努力給抹滅。
經過勞工保險、全民健康保險、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等,民眾已經開始漸漸瞭解,保險在生活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存在。
但其觀念仍處於萌芽的階段,依然需要有人在背後「推一把」的告訴他們:
「嘿,你還有其他可能面對的風險存在噢」。
我過去一直很討厭業務為了招攬死纏爛打,但換個角度思考:
若是那些原本不想買保險的人不幸發生事故,從而獲得保險的幫助,其分享的那人功德真是無量(前提是有買對保險)。
不只是把保險賣出去,你可以做得更好
大仁曾經斥責過一個賣保險的業務員,因為在臉書上看到她PO上保戶的保險金理賠單,看了一下險種跟保額,心想如果當初是大仁來規劃,這時理賠的保險金肯定不止如此。
當時她反擊:「是我拜訪了好多次,好多歹說才簽下的這張保單,如果沒有我,保戶連一塊錢都沒有。」
她說的沒錯,一點都沒錯
大仁即使再厲害,也無法幫助到這個客戶什麼,真正幫助到客戶的是她。
是這個客戶願意拿出保險費去面臨未知的風險,而保險業務員正是幕後的推手,如果沒有業務員的勸說,也許這個保戶不會有任何的保障。
但能做到的絕對不僅如此
柯文哲說過:「這不是滿意不滿意的問題,凡事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換成那次的事件來說,我會改成:「這不是有規劃沒規劃的問題,而是可以再花多一點心思,為客戶的保障多著想一點」。
謝謝眾多的業務員提醒民眾保險的重要性,沒有這些人,台灣的保險滲透率高達近20%,平均讓每個人都有兩張保單。
但也希望這些人,能夠將保戶的保障放為優先,而非其他利益上的考量(台灣的各種險種的平均保額仍是偏低)。
畢竟保戶是因為相信你,所以才會簽下保單的,不是嗎?
您可能對下面更多文章有興趣:
延伸閱讀:
訂閱《淺談保險觀念》,接收大仁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