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就不用理財嗎?
你是否覺得薪資這麼低,有沒有理財好像差別不大,乾脆花掉讓生活過得更開心還比較好?
現在很多年輕人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概念,認為與其存下這一丁點的小錢,不如讓自己過得更享受一點。
反正存下小錢,也沒辦法做什麼事情。
如果,你是這種想法,大仁希望能幫助你扭轉這個觀念。
在《我的財富自由手冊》這本書中,提到一個「富人與窮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富人在路上遇到窮人,一時起了善心,想幫助他改善生活。
但直接給錢,對他的未來沒有太大的幫助,與其給魚,不如教他釣魚。
於是富人決定送給窮人一頭牛,並教他如何耕地。
等地耕好了,土地變鬆軟了,泥土肥沃了,富人就會過來送他種子。
只要播下種子耐心等候,糧食就會慢慢長出來,以後窮人就不用再過這種貧困的生活了。
窮人聽了滿心歡喜,開始耕地。
沒有耐心的窮人
一開始窮人辛勤的帶牛耕田,每天忙早忙晚,非常期待日後播種的生活。
但過一輩子,窮人看到土地耕耘沒有什麼進度,這牛又吃掉很多糧草,在生活壓力下,窮人決定把牛賣掉,拿去換幾隻羊。
因為慢慢耕地太累了,又看不到成果,不如養羊來生小羊賺錢還比較輕鬆。
但沒想到小羊繁殖要等很久,在等待的期間,窮人忍不住吃掉一頭羊。
這時窮人心想,養羊太慢了,不如就養雞生雞蛋來賣吧。於是他又把這幾隻羊拿去換雞。
沒想到雞孵蛋更久,窮人又忍不住吃掉幾隻雞。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窮人把所有的雞都吃完了,蛋卻沒賣出去幾顆。
最後,窮人又回到原本一無所有的生活。
富人依約前來給予種子的時候,發現那頭牛不見了,只剩下家徒四壁的窮人。
於是他拿著本來要送出去的種子,滿臉失望地走了。
故事的含意
這個故事裡頭的「牛」,代表的就是一份「工作或收入」。
你得先有牛,才有辦法耕地,好好工作。
「耕地」,代表的是「儲蓄」。
當你有了工作以後,就得開始每個月固定存下收入,就像耕地一樣慢慢累積,把地耕鬆。把錢存下來。
富人的「種子」,代表的是「投資」。
只要在合適的土壤播下種子,就能夠讓農作物慢慢生長,這塊土地代表的是你之前存下來的本金。
如果你好好照顧這頭牛(工作),辛勤的耕耘土地(儲蓄),最後你一定會擁有一筆本金。
本金代表的是一片適合種植的土地,當本金夠大,你播下的種子才能夠生長的更高。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想理財?
因為,他們就像故事中的窮人一樣,看見牛在耕地,覺得速度太慢(每個月存錢太少),所以就乾脆不存了,當個月光族。
當你的土地沒有耕耘的時候,自然就沒有辦法播下種子,種植作物。
沒有本金,你又該如何依靠投資,讓錢滾錢?
問題不是錢,而是你不願意耕作
如果不好好的養牛、耕地、播種,最終還是會變回那個窮人,永遠不可能成為富人。
用這個故事來看,你會發現,很多人不是沒有錢所以無法理財。
而是他們一開始就不打算好好耕耘,好吃懶做,就像故事中永遠無法堅持下去的窮人一樣。
提昇工作能力,增加收入
再延伸思考,如果你有辦法養到三頭牛,甚至是十頭牛,你就能夠加快耕耘的速度。
這邊「牛的數量」,指你的工作能力,或是可以提供給別人的價值。
當你的價值越高,就代表你的牛越多,可以耕耘更快,耕出更大片的土地面積。
如果,你認為收入太低,那你應該要想的不是「因為收入少,所以理財沒用」。
而是去思考「為什麼我的收入會這麼低?」這件事情。
找出原因去改善,例如進修學習,或是提昇自己的專業能力。
從根本上去解決你的「工作能力太弱」的問題。
只要工作能力變強,收入自然就會增加
從「我沒有錢,所以不用理財」的消極思維,轉變成「我沒有錢,所以要想辦法賺錢」的積極思維。
收入低是一時的,但如果沒有改變窮人思維,那就是窮一輩子。
當你養了更多頭的牛(提昇自己的工作價值),耕耘的更快更多(存下更多的本金)。
把土地耕耘好,你就能夠透過種植(運用投資,錢滾錢)。
即使你在睡覺的時候,農作物還是不停地生長(被動收入),來讓自己衣食無憂。
要成為富人,你就要想辦法養更多頭牛,耕耘更多的土地,種植更多的作物。
依照這種作法不斷優化,你肯定能夠成為一個農產大戶。
結論
「理財」這兩個字,講的並不只有「賺錢、存錢、投資」,背後更多的是你對「金錢」的想法。
就像故事中的窮人,不明白這頭牛是他的重要生財工具,太過短視近利,最後把牛賣掉一樣。
要學會理財也很簡單,只要你別把這頭牛賣掉,好好照顧這頭牛,並且保持耐心,慢慢耕地就好。
時間到了,這片土地自然會給你相對應的回報。
「沒錢,就不用理財嗎?」
這個問題根本不用問,因為不管有沒有錢,你都該學習如何理財。
這是一生的事情,也是你應該教導下一代的重要觀念。
相關文章
考試都交白卷的零分學生,如何變成一年要看 200 本書的愛書人?
對槓桿思維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討論:社團連結
也可以參考大仁的最新作品:《槓桿 ETF 投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