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還是質押?哪種槓桿方式比較好

「應該信貸還是股票質押?」

當一個人的財商知識增加以後,槓桿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然而接下來會碰到的問題是,你要用哪一種方式開槓桿?

 

目前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有「信貸」跟「股票質押」。

哪種方式比較好呢?

這篇大仁將會說明我的看法,若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槓桿的方式

這邊大仁先介紹「信貸」跟「股票質押」兩種方式。

 

 

 

信用貸款

信貸就是拿個人信用去做擔保。

背後並沒有任何的抵押品(例如股票或是房地產)

能貸款的額度,很大程度取決於何種職業,以及收入的高低。

 

越穩定的職業,例如軍公教人員,他們的條件就不錯。

當你的工作收入越穩定,能貸款的額度就越高。

收入越高,額度也會增加。

例如,醫師的信貸額度就會比一般人高很多。

 

信貸的額度上限,通常是月收入的 22 倍。

假設,你的收入是 10 萬,那最高上限就是 220 萬。

但這只是預估,可能更高,也可能更低。

 

 

大仁有一個保險業務朋友,年收入約 280 萬。

但他申請到的信貸額度只有 340 萬。

而另外一位租車服務業的朋友,年收入約 70 萬。

但他申請到的信貸額度是 130 萬。

 

你會發現兩者收入差了 4 倍,但貸款額度卻僅有 2.6 倍的差距。

即使是相同的收入,也會因為職業的差異,造成不同的額度。

 

 

 

 

下面這份表格是網路上看到的,出處不知。

你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的職業,就可以知道能信貸的額度上限在哪。

富邦銀行網站有提供試算,你可以用自己的職業跟收入算看看。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想借錢,可能還借不到呢。

 

 

 

不過這邊要提醒你,那只是參考。

實際上信貸的額度多寡,還是取決於銀行。

這也是信貸比較不彈性的地方。

 

 

 

 


 

 

 

 

股票質押

股票質押,顧名思義就是拿股票拿做為擔保品去借錢。

能借多少額度,取決於你的股票市值。

市值越高,能借到的額度就越高。

 

質押的利率跟額度,取決於你的股票是哪種。

例如,台積電、中華電、0050、0056 等等,這些知名標的就很容易質押。

但像 正2 這種少見的標的,就得找尋願意接受的金融機構。

 

 

 

目前股票質押的上限是 60%

也就是 100 萬市值的股票,可以質押 60 萬出來。

大約是開 1.6 倍的槓桿。

 

不過,這並不是質押的槓桿上限。

你質押出來的錢,可以再買進股票。

然後再次質押。

 

看不懂?

沒關係,下面簡單舉例:

你有 1000 萬股票,質押 60%,借 600 萬。

再拿 600 萬去買股票,再質押 60%,借 360 萬。

再拿 360 萬去買股票,再質押 60%,借 216 萬。

 

 

以此類推借下去,你最高可以借到的錢是約 1500 萬。

也就是 2.5 倍槓桿

(用本金 1000 萬,借到 1500 萬)

 

 

 

但這邊要注意的是,質押必須得注意「維持率」這個問題。

當你維持率太低,金融機構就可能會讓你斷頭(之後有空再寫文章完整說明)

所以質押最好別開到 2.5 倍的極限,這並非正確的槓桿思維。

 

 

 

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

講完信貸跟質押,接下來可以進入重點了。

大仁之前分享過,要開槓桿的原因是因為「人力資本」要跟「金融資本」之間得做轉換

 

年輕時,人力資本高,金融資本低。

老年時,人力資本低,金融資本高。

大多數人會隨著年齡增加,在兩種資本之間做轉換。

(也就是把收入,拿去買股票或房地產)

/tmp/phpbRH1Qv

 

 

 

 

若你從這個角度切入,便會發現:

信貸是對「人力資本」開槓桿。

人力資本越高,收入越高,你能信貸的額度就越高。

因此,信貸是取決於你的收入高低。


質押是對「金融資本」開槓桿。

金融資本越高,資產越多,就可以拿資產跟金融機構借到更多的錢。

因此,質押是取決於你的資產高低。

 

 

在談論信貸還是質押,你得先明白自己處於哪個資本階段。

本金小的人,更適合信貸。

本金大的人,更適合股票質押。

 

下面大仁會簡單說明兩種區別。

 

 

本金小

如果你是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沒有多少金融資本,只有一身的青春活力。

那麼最適合你的,就是信貸。

因為你一開始並沒有股票可以讓你質押,你的金融資本很少。

 

這時,信貸可以讓你快速增加本金。

將未來的收入,提早轉換為此刻的金融資本。

當別人還在慢慢存錢累積資產的時候,你已經先向未來的自己求助

提早拿到錢,早一步做出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的轉換。

 

 

 

比方說,你是 30 歲,月收入 5 萬。

依照信貸額度上限,你最高可以借到 110 萬。

每月還款約 15387 元

 

 

 

當別人還在每個月定期定額 1.5 萬,你已經預先投入 110 萬了。

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優勢。

因為每個月投入 1.5 萬,要將近六年,才有辦法累積到 110 萬。

信貸,可以直接幫助衝到別人六年後才能到達的地方了。

兵貴神速,投資也是。

 

 

很多投資建議都會說「盡早投資」。

而這些人卻忽略了,信貸才是可以幫助你做到「盡早投資」的最佳利器。

只要每個月固定還款,也沒有斷頭的問題

對於金融資本在 100 萬以下的人來說,信貸是可以輕鬆拉高資產的最好方法。

本金越小,信貸的效益就越高。

 

 

本金大

本金小的人,適合信貸。

但對本金大的人來說,是反過來的。

當你的金融資本越高,信貸的效益就越低。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假設你的資產只有 50 萬。

你現在去信貸 100 萬,馬上就能將整體資產拉高到 150 萬。

對大多數人來說,要信貸到 100 萬並非難事。

 

但是,當你的資產已經來到 1000 萬。

你再去信貸 100 萬,也只能將整體資產拉高為 1100 萬。

根本塞不了牙縫。

 

以大多數人的收入來說,500 萬的信貸大概就是極限了。

而這還是收入極高的職位才有機會貸到,例如醫師或台積電工程師。

一般收入能信貸的上限,大約落在 100~200 萬左右。

 

也就是說,對於金融資產突破 1000 萬的人來說,用信貸的效益並不高。

即使你用信貸(對人力資本開槓桿),也難以拉高整體的槓桿(曝險)

 

 

 

另外,信貸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缺點。

因為信貸的年期最長只有 7 年,因此每個月還款的本金佔比很高。

會佔據非常高的收支比(收入跟支出的佔比)

如果你有意投資房地產,這將會增加你後續買房的難度。

銀行可能認為你收支比過高,不願意貸款更多額度。

 

 


 

 

所以,這個時候最適合的方式,就是對「金融資本」開槓桿。

例如,股票質押、房屋增貸、槓桿 ETF 等等。

直接對金融資本開槓桿是效益更高的方式。

 

 

如果你有 1000 萬市值的股票。

運用股票質押,就可以輕鬆借到 600 萬。

整體曝險就從 1000 萬,提昇為 1600 萬。


如果你是用 正2,就更簡單了。

直接買進 1000 萬,曝險就增加兩倍,變成 2000 萬。

 

你會發現,本金變大以後,信貸的效益會快速變低。

反倒是金融資本開始發揮功用。

不管是股票質押,還是投資 正2,都能更快速且彈性的使用槓桿

還不會受限於收入跟短年期的限制。

 

 

 


 

 

 

不過這邊要注意:

質押是借更多錢出來,屬於本金槓桿

正2 是用衍生性商品提高曝險,屬於複利槓桿

兩者是不同的槓桿,得先區分清楚。

 

 

槓上加槓

看完上面的說明,大仁做個小結。

本金小 → 適合信貸。


本金大 → 適合股票質押、房屋增貸、正2

 

 

你可能有疑問:

如果我的本金小,能不能同時「信貸 + 質押 + 正2」?

答案是,當然可以。

但你得注意槓桿比例(曝險)

 

 

假設,你的本金是 100 萬:

你去信貸 100 萬,這是本金槓桿。

讓曝險變成 200%(第一層)


拿信貸的錢去買 正2,這是複利槓桿。

讓曝險變成 400%(第二層)


再拿 正2 去做股票質押(60%),這是本金槓桿。

讓曝險變成 640%(第三層)

 

 

 

三層的槓桿加起來,已經達到 6.4 倍

(總曝險 640%)

報酬率上漲 10%,你就賺 64%

(原始本金 100 萬,獲利 64 萬)


報酬率下跌 10%,你就損失 64%

(原始本金 100 萬,損失 64 萬)

 

 

「信貸 + 質押 + 正2」這種槓桿組合技,是屬於極限操作。

一般來說不建議做到這種程度。

大仁用上面的範例,只是想讓你了解槓桿有很多種方式。

你可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法。

 

不管是信貸、質押還是 正2

每種都有它的優點跟缺點,你可以清楚了解後再做決定。

 

 

 


 

 

 

另外還有一個重點,在考量槓桿的時候,本金大小很重要。

 

假設,本金 20 萬

去借信貸 20 萬,再買 正2,然後又質押。

最終達到 6.4 倍槓桿(640% 曝險)

 

看起來好像很可怕。

但實際上總曝險就是 128 萬。

是因為本金只有 20 萬,才會讓 6.4 倍槓桿看起來很嚇人。

但 128 萬對大多數人一生來講,並不是太大的金額

所以即使開 6.4 倍的槓桿,其實也還好。

(但還是不建議在認知不足的前提下,做這種極限操作)

 

 

 

不過,當你本金變大以後。

只要增加一點槓桿,風險就會快速增加。

舉例,你有 2000 萬市值的股票。

你拿去質押六成,把市值提昇到 3200 萬。

 

雖然看起來槓桿只有 1.6 倍

但只要漲跌 1%,就是 32 萬的幅度在跳動。

 

而前面開 6.4 倍槓桿的人

漲跌 1%,也才 1 萬多塊在跑而已。

 

你說,是 6.4 倍槓桿危險,還是 1.6 倍槓桿危險?

討論槓桿,不看本金。

你就會陷入錯誤的思維而不自知。

 

 

總結

最後,大仁為你做重點整理(好久沒說這句話了):

一、信貸是看你的職業跟收入,股票質押是看你的股票市值。


二、信貸是對人力資本開槓桿,股票質押是對金融資本開槓桿。


三、對年輕人來說,信貸是累積資產最簡單且快速的方法。


四、對累積一定資產的人來說,股票質押(包含房屋增貸跟 正2)是開啟槓桿最輕鬆的方式。


五、槓桿倍數高,不代表風險高。在討論槓桿倍數的時候,一定得看背後的本金大小。

 

 

 

看到這邊,相信你應該更了解信貸跟質押之間的優缺點了。

對於本金小的年輕人來說,信貸是開啟槓桿的合適選擇。

你可以從信貸開始,進而去思考每月還款,現金流的控制等等問題。

你將會從中學習到「槓桿思維」。

這對於你整個投資人生,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不過,當你的金融資產到達一定程度,信貸很難讓你增加槓桿。

也就是說你即使信貸,曝險依然不足。

 

有覺得認知受到衝擊嗎?

很多人一聽到信貸就怕得要死,覺得完蛋了。

但當你本金變大以後,信貸反而沒什麼風險。

因為能借到的錢,實在是太少了(相對金融資本)

 

 

 

另外,你以為信貸是想借多少就借多少嗎?

你去貸個 500 萬來試試看。

你看銀行會不會理你。

 

很多人聽到借錢就嚇得要死。

抱歉,你想借錢,人家還不一定會借你呢。

如果你收入低(低人力資本),又沒有股票或房子(低金融資本)

這時候你想借錢,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延伸閱讀:給你一個開槓桿的理由 | 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轉換

 


相關文章:

如何「分配資本」,將會決定你與別人最終的貧富差距

生命週期投資法,從「時間分散」你的投資風險

你的歐印,不是真的歐印!從生命週期法來看長期投資

什麼是報酬順序風險?年輕人跟老年人的不同結果

金融的本質就是借錢 | 讓未來的自己幫助現在的你


對槓桿思維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討論:社團連結

也可以參考大仁的最新作品:《槓桿 ETF 投資法

/tmp/phpLyTJr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