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額的迷思與真相:投資者不能忽視的事實

許多人剛開始投資都是選擇定期定額(也可稱為分批投入)。

當你手邊有一筆錢,但因為害怕投入後市場大跌,不敢單筆買進。

改為採取分批投入的方式,這就是一種定期定額。

 

 

大多數在說明定期定額好處時,都會提到「後續投入的資金,可以有效攤平成本」。

這點大仁也曾經說過,像是這篇文章《投資三十年報酬令人失望?長期思維是你的投資救贖》提到的觀點。

 

你不會因為一筆資金 30 年的報酬很糟糕,就老年就會流落街頭。

因為這筆資金只是你長遠的人生,無數次的投入裡頭,其中一次而已。

並不會因為這次的投資成效不好,而影響你整個人生的投資績效。

這也是許多人支持定期定額的理由,可以有效地解決「在最高點買進,結果遇到大跌」的不幸情況。

 

但是,這個世界是一體兩面的。

定期定額得到攤平成本的好處,也必然有它缺陷的地方。

這篇大仁將會告訴你,為什麼我認為定期定額不是最好的投資策略。

 

 

為什麼不喜歡定期定額?

你可能很好奇,為什麼大仁會認為定期定額並非是最好的投資選擇。

關於這點,我已經分享過許多文章:

 

 

 

有另外一位著名的指數投資者,他跟我的看法完全一致。

認為定期定額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

他是《簡單致富》的作者,吉姆柯林斯。

 

 

他在書中列出 6 個理由,說明為什麼不喜歡定期定額的原因。。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這 6 個理由分別是什麼。

 

 

 

 

1. 股市下跌的機率低

你會選擇定期定額,而不是單筆投入,最大原因的原因就是擔心下跌。

買進以後,立刻遇到大跌,這是投資新手最害怕的事情。

所以採用定期定額,將手邊的資金慢慢投入,會讓人感到更安心。

不過,與大多數人認知有出入的是,股市下跌的機率其實不高。

 

以台灣股市(1967-2022)的數據來看:

56 個年份,僅 13 年下跌,機率只有 23.2%

你選擇定期定額,就是在參與勝率只有 23.2% 的賭局。

這看起來似乎不是一個聰明的決定。

 

 

 

 

 

2. 股市上漲的機率高

第二個理由跟第一個理由相呼應。

選擇定期定額,你會面對的是通常上漲,機率高達 76.7%

 

 

你原本打的如意算盤是,定期定額慢慢投入,遇到下跌還可以攤平成本。

但真相是,股市單年度上漲的機率高達 7 成。

你後續投入的資金,很高機率是買到更高的成本,而非更低。

你以為自己選擇定期定額可以攤平成本?

不對,因為股市漲多跌少。

你不只沒有攤平成本,還因為把資金延後投入,讓你的成本逐漸墊高。

 

 

 

 

 

3. 定期定額是一種擇時

第三個理由是,選擇定期定額投入的人,通常是因為害怕市場漲多了。

我現在分批投入,減少買在高點的風險。

這看起來像什麼你知道嗎?

擇時,挑選一個對的時機投資。

分批投入的背後的動機,就是想試圖挑選一個更好的時間點,再進場投資。

 

不過,如果你知道市場是高點還是低點,你又何必定期定額?

你直接在高點做空,然後等到低點,再歐印做多。

這樣不是比定期定額賺更多嗎?

我猜你會說自己做不到。

因為你就是不知道高點低點在哪裡,才會選擇定期定額的方式。

那麼,既然你不知道高點低點,你為什麼要選擇分批投入呢?

如果你真的是長期投資者,那你說的,應該要跟做的相符。

不擇時,單筆投入,然後期待股市的長期回報。

 

 

 

 

 

4. 保留過多現金,會影響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講求的是每個人找到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以及評估投資項目的未來報酬率。

兩者衡量過後,決定出自己想要的投資組合。

站在資產配置的角度,你當然可以保留現金。

因為現金也是你投資組合的一部分。

 

但是,因為害怕市場下跌而保留的現金,將會改變你的資產配置比例。

也就是說,你原本預期股票 50%,債券 50%。

但因為你害怕下跌,採取定期定額,結果你的資產配置變成:

股票 10%

債券 10%

現金 80%(為了後續買進所保留的倉位)

你會發現,這跟你當初要的資產配置完全不同。

為了定期定額而保留的過多現金,將會大大影響到你整個投資組合。

如果你已經確定自己的資產配置比例,那你應該直接投入該比例的資金,而不是保留一堆現金等待進場。

這既不符合資產配置的出發點,也讓你保留現金的作法來起來更很像擇時。

(再提醒一次,投資組合原本就有現金比例,跟害怕下跌而保留現金,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投資策略)

當你決定股票、債券、現金,各種比例是多少。

那你直接投入該比例的資金即可。

不必再延後投入的時間,這會使你的資產配置形同虛設。

 

 

 

 

 

5. 定期定額可能讓風險增加

定期定額通常會面對「股市上漲」,而非「股市下跌」。

當股市長期向上的時候,你分批投入的時間拉得越久,那麼你後續買進的成本可能會更高。

 

以台灣股市來說:

選擇 1 年內分批投入,你將有 76.7% 會買到更高的價格。

選擇 3 年內分批投入,你買貴的機率會上升到 85.1%

從數據可以得知,當你分批投入的時間越久,你的成本可能會變得更高。

而更高的成本,代表更低的安全邊際,與更高的風險。

 

 

 

你可能想說,那我把分批投入的時間縮短呢。

例如,拆成 6 個月投入怎樣?

嗯,這看起來似乎可行,但還是沒用。

為你當初會選擇分批投入,就是害怕高點一次買進會虧損。

但你把分批投入的時間從 1 年縮短到 6 個月,其實跟你現在直接單筆投入的差異不大。

 

因此,定期定額的投資者將會面臨一個矛盾的處境。

時間拉長,買進的成本可能會增加。


時間縮短,又與定期定額想攤平成本的初衷違背。

所以說,與其去考慮你這筆資金要分成幾筆,分多久買進。

不如把你的眼光望向三十年後,成為一個長期投資者。

直接單筆投入就不用考慮那麼多了。

 

 

 

 

 

6. 你早晚要承受風險

最後一個,也是反對定期定額最有依據的一個理由。

許多人想靠定期定額,在面對下跌的時候可以有效攤平成本。

這麼一來,就不用去承受大筆資金忽然遇到下跌的風險。

但,這也是最多人會陷入的盲點。

 

因為不管你把資金分成幾份,分多久投入,你最終都會把所有資金投進去的。

再說一次,不管你把資金分成幾份,10 份也好,100 份也好。

就算你將資金分成 1000 份,最後還是會有一天你會投入所有的資金。

/tmp/phprwioDS

 

 

 

等到你所有資金都買完的那天,難道股市就不會有下跌風險了嗎?

不,下跌風險依然存在。

並不會因為你花了十年定期定額,這個風險就忽然不見。

選擇定期定額,只是延後你承受風險的時間而已。

 

下跌這件事情,是你早晚都得面對的。

既然如此,不如提早投入,還能夠拉長你的投資期間,進而提高勝率。

會認為定期定額風險比較低,只是你看太短期的錯誤幻覺而已。

 

 

 

大仁的看法

上面六點,就是吉姆柯林斯不喜歡定期定額的理由。

他的想法跟大仁一樣,傾向用資產配置的方式。

設定好各個資產的比例以後,直接將手邊的資金投入市場。

不需要去擔心短期的下跌,因為我們都是相信股市會長期上漲的投資者。

 

不過,這邊大仁要提出另外兩點。

生命週期投資法的角度告訴你,定期定額並沒有想像中安全。

(以下跟吉姆柯林斯無關,是大仁自己的觀點,特此說明)

 

 

 

 

1. 定期定額會遇到時間風險

很多人覺得定期定額很安全,可以慢慢投入資金,若用短期來看確實如此。

不過,只要定期定額的時間越久,你的風險就會越高。

不相信嗎?

來,讓我們看看定期定額的曲線。

通常會呈現一個從左下到右上的斜線。

 

 

你可能以為用定期定額可以解決所有的下跌風險。

不,事實不是這樣。

定期定額能解決下跌風險的時候,只在剛開始。

等你資金規模越來越大,定期定額的效用就會逐漸降低。

比方說,你目前資金規模為 30 萬,投入 3 萬,可以影響 10%。


當你的資金規模來到 300 萬,同樣投入 3 萬,只能影響 1%。

資金越大,定期定額的效用就越低,這也叫做「鈍化」。

 

 

「鈍化」是指剛開始定期定額,每筆投入資金都很鋒利,可以有效平均成本。

但等到你定期定額一段時間以後,資金變大了。

你後續投入的資金就會像一把用很久的菜刀一樣,開始鈍化,切不動。

這個時候,你將面臨更大的下跌風險。

 

還記得前面大仁提到,風險早晚都得承受。

定期定額最後也得面對這個現實。

然而最慘的是,定期定額往往會將這個風險留到最後。

也就是你本金最大的時候,需要面對最大的風險。

 

 

你以為選擇定期定額能避開下跌?

不。

你雖然避開短期的下跌沒錯,但你同時增加了兩種更大的風險。


一、萬一股市持續上漲,你買進的成本會更高。

二、將投入的時間拉得越長,等於把應該承受風險的時間拉到越後面。


但越後期,你承受的下跌損失其實是更高的。

相對於老年時的下跌,年輕時的損失根本不值得一提。

年輕人資產 50 萬,下跌 30%,損失 15 萬。

老年人資產 500 萬,下跌 10%,損失 50 萬。

在我看來,定期定額就像是拖延症一樣,把不想承擔的風險,拖到以後承擔而已。

年輕人即使遇到大跌,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恢復。

但老年人可沒這個條件,這個年齡已經無法承受風險了。

既然風險早晚得承擔,年輕時承擔,總比退休前承擔好。

 

 

 

 

 

2. 提早投入,才能平滑風險

前面提到,定期定額會增加時間風險。

因為你的資金是慢慢投入,所以會呈現「頭輕腳重」的情況。

年輕時投資太少,老年時投資太多。

如果你採用定期定額,等於把風險留在最後階段面對,你應該不會想要這麼做。

 

 

看到這邊可能會有人反應:


大仁,你說的我都知道,但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一般人就是用正常的工作收入,每個月好不容易才能擠出一點點錢。

就算我們想提早投資,也沒有資金可以投入。

所以,就算我知道定期定額是比較糟糕的選擇,但我們也只能進行「非自願性」的定期定額。


 

沒錯,對於一般人而言,就算你不想定期定額,最後也只能定期定額。

因為你無法真的一次把所有的資金單筆投入。

你得透過很長的時間,才能把你的人力資本(工作收入),轉換為金融資本(股票房子)。

年輕人的人力資本很高,金融資本很少。

要隨著年紀增加,才能逐漸把收入轉變為資產。

 

 

 

你會發現上面人力資本跟金融資本,呈現一種非常不平均的狀況。

前期:人力資本太多,金融資本太少。


後期:人力資本太少,金融資本太多。

不管哪種,都過於傾向某一方的極端,這是我們應該避免的。

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在前期將人力資本,提早轉變成金融資本

這樣才能夠解決你「前期投入太少,後期投入太多」的問題。

 

 

要做到這樣,只有一個方法:「槓桿。」

你得使用槓桿,不管是「借貸」還是「投資衍生性商品」,你得讓自己前期的金融資本增加。

提早將人力資本,轉換為金融資本。

唯有這樣,你才能夠將時間的風險平均化。

 

既然定期定額的問題是「前期投入太少,後期投入太多」。

反過來說,你只需要在前期加大你投入的資金曝險即可。

這樣就會呈現一條更為平均的線條。

你會變成「前期投入較多,後期投入較少」的平滑曲線。

不再是「頭輕腳重」,而是「前後平衡」。

 

 

關於這點,請參考下面文章有更完整的說明:

結論

最後,大仁為你做重點整理:

一、選擇定期定額,等於你看空股市,認為下跌的機率更高。

但這是錯誤的,因為單年度股市下跌的機率只有 23%。


二、認為定期定額可以攤平成本,這也是誤解。

因為股市上漲機率更高,單年度股市上漲的機率超過 70%,定期定額往往只會增加買入成本。


三、定期定額是一種擇時的心態,你認為股市高點到了,所以想延後投入的時間點。

但擇時通常只會得到更糟糕的結果。


四、害怕買進後下跌,保留過多的現金,這已經違背資產配置的初衷。

也代表你尚未成為真正的長期投資者(還在觀望短期報酬,就不可能看到長期)。


五、你將資金投入的時間拉得越久,你的成本就會越高(因為股市上漲機率,會隨時間會增加)。成本越高,你的風險就會越大。


六、就算是定期定額,也總會遇到把所有資金都買完的那天。

那一天到來的時候,股市還是會下跌,你還是得面對你一直不敢面對的風險。


七、定期定額最將所有時間風險都集中在後期,當你資金越大的時候,風險是越高的。


八、想要解決定期定額的風險,唯有提早投入。

在投資前期利用槓桿,運用生命週期投資法將時間的風險盡量平滑化。

 

 

好了,恭喜你看到這邊。

如果你接受吉姆科林斯提出的六點依據,以及大仁後續補充的兩點說明。

我相信這八個論點,應該足以讓你相信定期定額並非是最佳決策。

 

我知道許多根深蒂固的投資觀念無法馬上改變,但你可以慢慢理解。

一、從原本的定期定額,變成理解「單筆投入」才是勝率更高的決定。


二、不再害怕單筆投入,成為看向更長遠的長期投資者。


三、到最後,你將會意識到單筆投入依然存在缺陷。

從整個人生週期來看,此刻的單筆投入,只是你所有投入資金的某一次定期定額

即使你現在選擇單筆投入,依然還是定期定額(以整個人生來看)


四、為了避免風險集中在後期,我們得在「前期開槓桿,中期降槓桿,老年去槓桿」,才能有效平滑後期的曝險。

 

 

當你能依照上面順序一步一步走過來,就能理解為什麼要單筆提早投入了。

這個時候,定期定額不會成為我們的選擇。

我們剩下的選擇只有「單筆投入」,以及「提早 + 單筆投入」,這兩個選項而已。

 

 


 

 

許多人會說大仁你這種講法很正確,但不合理。

大多數人無法真的運用這種方式。

面對這種質疑,我通常會說這是認知不足的表現。

幸好,吉姆柯林斯也跟我的看法相同,他說:

要是你就是緊張大師,沒辦法遵循這樣的建議。

那麼一想到自己投資之後就會股市下跌的念頭,一定會讓你夜不成眠。

就去使用定期定額,反正也不會是世界末日。


不過,這就表示你是為了配合自己的心理狀態而調整投資。

而不是為了配合投資,而調整自己的心態。

 

說得真好。

大多數人會為了心態,去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

但如果你的投資決策太過保守,可能會反過來造成更大的風險。

(例如應該單筆投入時,你選擇定期定額)

 

面對心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強認知

明白下跌是必然發生的,風險是早晚都得承受的。

要接受這點,才能不再懼怕投入資金後的短暫下跌,成為真正的長期投資者。

 

 

 

 

 

 

 

 

 

 

延伸閱讀:你的歐印,不是真的歐印!從生命週期法來看長期投資


相關文章:

單筆投入還是定期定額?由你的投資時間與認知決定

用生命週期投資法(Lifecycle investing)做到真正的長期投資

定期定額0050:猜高低點只會讓你錯失最佳投資機會

定期定額 vs. 單筆投入:0050 投資的最佳選擇


對槓桿思維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討論:社團連結

也可以參考大仁的最新作品:《槓桿 ETF 投資法

/tmp/phpLyTJr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