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週期投資法:改變定期定額的風險

如果你不相信「生命週期投資法」,這篇文章應該有機會讓你改觀。

大仁會用實際數據做回測。

相信你看完就會明白,為什麼需要提早槓桿。

定期定額 1 萬

時間設定是 1992~2021 年。

投資標的是「台股報酬指數」跟「定存」。

每年定期定額 1 萬

總投入資金 30 萬。

 

 

 

直接看到最終結果:

台股 145 萬

定存 40 萬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 18 年。

你把錢放定存,還贏過股市。

這是因為(1992~2000)年這段期間,定存的平均利率高達 6.3%

記住這個「先漲,後跌」的線圖,這跟生命週期投資法有關)

 

 

 

 

前面 18 年,台股落後定存。

後面 12 年,台股才終於均值回歸。

 

這也是一個生命週期投資法的好案例:

前面 18 年投資的本金少,漲得少沒關係。

等到累積足夠的本金後,再上漲,才是最有利的。

 

 

更改報酬順序

接下來,若將報酬順序顛倒會如何?

原本報酬率是看:

第一年 1992

第二年 1993

第三年 1994

這樣按照順序去計算。

 

 

但我們改成:

第一年 2021

第二年 2020

第三年 2019

採用這樣「顛倒」來看報酬率,結果會是如何?

 

 

 

台股剩下 80 萬

定存則有 56 萬

台股變低(145 萬 → 80 萬 )

定存變高(40 → 56 萬)

 

 

 

為什麼會這樣?

這就是生命週期投資法的重點。

在投資初期,你本金少,就算上漲也賺不多。

所以年輕時的上漲,對你的資產增幅影響不大。

 

反過來說,投資後期,本金變多。

如果不幸遇到大跌,因為這時的資產太高,會造成更大的風險。

 

 

 

所以,同樣是每年定期定額 1 萬。

(1992~2021)的台股報酬是 145 萬

先跌,後漲。

這個順序,對定期定額有利。


(2021~1992)的台股報酬是 80 萬

先漲,後跌。

這個順序,對定期定額不利。

 

 

 

反過來看定存:

(1992~2021)的定存是 40 萬

先漲,後跌。

這個順序,對定期定額不利。


(2021~1992)的定存是 56 萬

先跌,後漲。

這個順序,對定期定額有利。

 

 

只要把順序顛倒過來。

你的最終回報,就會被輕易改變。

這正是報酬順序風險

也是那些叫你定期定額的人,沒有告訴你的隱藏風險

 

 

解決方法

講了那麼多,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有。

而且還很簡單。

 

槓桿。

投資初期,使用槓桿

 

 

 


 

 

 

原本是每年投入 1 萬。

現在改成,前面 10 年投資兩倍資金,每年 2 萬

後面 20 年,改成每年 5 千。

合計也是 30 萬。

 

 

 

來看看使用生命週期投資法的結果:

先看正常順序(1992~2021)


台股是 176 萬(原本 145 萬)

定存是 46 萬(原本 40 萬)

你會發現投入相同的金額,提早槓桿帶來的優勢。


 

 

 

 

那麼,相反順序呢?


台股是 109 萬(原本 80 萬)

定存是 62 萬(原本 56 萬)


生命週期投資法是有效的

將結果整理成表格:

 

 

 

你會發現提早使用槓桿,可以擁有更高的報酬(不管上限或下限)

投入的金額完全相同。

只因為在早期投入更多資金,可以讓整體結果更為平順。

一般方式的定存(40~56 萬)

生命週期的定存(56~62 萬)


一般方式的台股(145~80 萬)

生命週期的台股(176~109 萬)

 

 

 

看到這邊,你還認為生命週期投資法是無稽之談嗎?

提早槓桿,分散時間風險,這絕對是有依據的。

你無法控制報酬的順序,但你絕對可以控制自己的資金配置。

 

提早使用槓桿,可以有效平滑整個投資週期的曝險。

當你賺到足夠的報酬後,有更多的本錢轉向保守。

能更好地去面對老年的退休風險。

 

進一步討論可以參考這兩篇:

生命週期規劃:投資與退休的策略指南(上)

生命週期規劃:投資與退休的策略指南(下)

 

結論

最後,大仁為你做重點整理:

一、定期定額,會將所有風險集中在投資後期。


二、「先跌,後漲」,有利定期定額。


三、「先漲,後跌」,不利定期定額


四、我們無法決定未來的報酬順序是如何。

但我們可以透過提早槓桿,讓整個投資週期的曝險更為平順。


五、生命週期投資法,是解決定期定額風險的最佳解答。

 

 

 

生命週期投資法是非常理性,且有效的槓桿思維。

單筆投入提早轉換人力資本買房

這些都是生命週期投資法的概念延伸。

如果你能看懂整個邏輯,自然就能接受這些思維。

 

 


 

 

 

備註:

其實這篇文章的大綱,早在兩年前(2022)就寫好了。

但因為各種原因,拖到現在都還沒正式發表。

(類似這樣的文章超過 500 篇)

 

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可能很多觀點無法跟大家分享。

所以,大仁現在打算更改原本的寫作方式。

把這些待續的文章慢慢補完。

 

雖然完整性不會像以前的文章,但能讓更多人看到這些「未出世」的文章。

與其完美,不如完成。

這是第一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延伸閱讀:用生命週期投資法(Lifecycle investing)做到真正的長期投資

 


相關文章:

你的歐印,不是真的歐印!從生命週期法來看長期投資

為什麼在「複利拐點」前,不必過度關心投資報酬?

你知道定期定額有「時間風險」嗎? | 生命週期投資法

定期定額 vs. 單筆投入:0050 投資的最佳選擇


對槓桿思維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討論:社團連結

也可以參考大仁的最新作品:《槓桿 ETF 投資法

/tmp/phpLyTJr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