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會因為股息更有錢,但可以因為股息更快樂

很多人在投資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股息」。

他們會去關心每年的股息可以領到多少,藉此來判斷自己的投資選擇是否正確。

而這些人往往會因為看重股息,而忽略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比方說,為了領 5% 的股息,而放棄 10% 的報酬。

 

如果你去問一個幼稚園的小孩,他要 5 元還是 10 元,每個都會選擇 10 元。

但換到投資的領域,這些成年的投資者們卻會選擇 5 元的股息,而放棄 10 元的資產增值。

這實在是很特別的一件事情。

 

不過,這些人也不是笨蛋。

每個人的選擇,必然有他的道理存在。

這篇文章,大仁就是要來進一步說明:

「為什麼你不會因為股息變得更有錢,卻可以因為股息變得更快樂。」

/tmp/phpPTCPpz

股息迷思

在許多投資誤區裡頭,大仁最想破解的就是「股息迷思」。

因為股息包含著太多人性的盲點跟不理性,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嚴格來說,有兩點會影響到投資者對股息的熱愛:

一、股息只是你的心理帳戶分類。

二、股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免費午餐。

這兩點結合起來,就造成了多數人對股息的誤解與熱愛。

大仁之前有寫過六篇文章,建議你在往下看之前,先將這些文章看過。

有這些基本認知以後,你看這一篇的收穫會更多。

 

一、《股息只是你的心理帳戶分類》

 

二、《股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免費午餐》

雖然看起來大仁一直在說股息不好,但其實它也有可取之處。

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討論,為什麼你不會因為股息變得更富有,卻可以因為股息變得更快樂。

 

你怎麼花「退稅」

每年七月底,大家最期待的事情應該就是「退稅」了。

大仁也在上個月收到國稅局的退稅,感覺像是意外撿到一筆錢。

/tmp/phpV2ot3i

很多人應該在拿到退稅以後,心中不斷想著要怎麼花這筆錢吧。

但我冷靜下來想了一下,不對啊。

這退稅本來就是從我的薪資裡面扣掉的。

為什麼我會把這筆錢當成是「免費多拿到的」?

 

《理性的非理性》這本書中,作者談到他對於退稅的思考:

仔細想一想,這筆錢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我每個月的薪資裡預先扣除的稅額。

只不過是積攢在一起之後,再一併還給我。

那為什麼我對待它和對待薪資的態度就是不一樣呢?

錢就是錢,它是薪資收入還是退稅金額,都是相同的錢。

從理性上來說,我們應該對每一塊錢一視同仁。

但從人性上來說,退稅的一塊錢,感覺就是比較爽。

 

下面大仁分享一個因為退稅,而展開人生不同選擇的真實故事。

 

退稅就是爽

《理性的非理性》這本書提到一個人,就叫他小明吧。

小明在美國一所大學從事科學研究,他一直很想到紐約玩。

不過因為路途的花費很高,所以一直耽擱著。

 

某年,小明收到國稅局的退稅支票,他下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

他決定用這筆錢展開旅遊。

從家鄉做為起點,計畫要開一個星期的車,直奔紐約。

特別的是,小明其實是很節儉的人,平時連外賣都不叫。

結果這趟旅途他整個放開來玩,想吃什麼就進去餐廳吃,累了就找飯店睡覺。

他拿著這筆退稅的款項,沿路想花就花,想玩就玩,一點都不在意金錢的花費。

 

經過一個星期,小明終於到了紐約。

因為長途跋涉,整個人曬成黑炭,鬍子也長出來,頭髮雜亂,看起來像流浪漢似的。

迎接的朋友問他,開一個星期的車很辛苦吧。

他卻回答一點也不辛苦,還很開心呢。

 

作者提到,如果沒有國稅局這筆退稅支票,小明可能永遠都不會展開這趟旅程。

因為太過在乎金錢,只會待在大學的實驗室繼續做實驗。

如果沒有退稅,他不會知道原來開車旅遊是這麼自由暢快的事情。

甚至可以說,因為退稅而改變了他對金錢的想法。

/tmp/phpRyHESG

 

那麼,問題來了。

你工作賺到 10 萬元,跟退稅收到 10 萬元,兩者的價值應該是相等的。

工作賺到的收入並沒有比較值錢,而退稅收到的錢也沒有比較廉價。

但為什麼工作收入我們捨不得花,而退稅支票你就能開心的花錢?

 

這其實就是你的心理帳戶分類。

你把平時的薪資歸類在「收入帳戶」裡頭。

你當然不會輕易地花掉自己辛苦工作賺來的錢,這可是用生命換來的,豈能亂花。

 

但是,我們卻將退稅歸類在「意外之財」帳戶。

感覺就像是免費拿到的,路上撿到的,總之就是「多出來的錢」。

這時,你面對錢的態度就大不相同了。

 

從你把退稅視為「意外之財」的這一刻,你就會展開更隨意的花費。

就像小明因為退稅決定進行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沒有退稅,他肯定還待在原地。

 

看完這個案例,我們就可以進入本篇文章的重點了。

 

股息就跟退稅一樣

你有沒有發現,其實退稅就跟股息一樣,都是從你自己的口袋拿錢出來給自己?

很多人收到退稅,會將它歸類在「意外之財」帳戶。

這些人收到「股息」,也將它歸類在「意外之財」帳戶。

雖然都是自己的錢,但他們會認為這筆錢是意外之財,是免費撿到的。

 

大多數人熱愛股息的原因,就是把股息當成是「免費得到的錢」。

當人們收到股息的時候會認為這是「多賺到的」,他們認為:

領股息 = 免費賺到

但真相是,股息只是公司替你賣掉股票價值的一種方式而已(發放股息後,股價會下修)

這點其實很妙,因為你領到股息以後,你的財產完全沒有變化。

但為什麼領股息會覺得很爽?

這就是你把股息當成「免費賺到的錢」最好證明。

 

例如,有個人說:「我今年股息 100 萬。」

你可能會心想,太爽了吧他居然賺 100 萬。

瞧,這就是一種思維上的盲點。

不管領到多少股息,你的總資產都不會因為股息而增加。

(這句話請看三次)

 

你並不會因為領到 100 萬的股息,總資產就自動增加 100 萬。

你不會因為領股息而賺到更多錢,就像你也不會因為退稅而變得更有錢。

不管是股息還是退稅,那本來就是你的錢。

股息跟退稅,都只是左手換右手而已。

(當然稅金細節上還是有一些不同,不過在心理帳戶分類是相同的意思)

 

你仔細思考一下,自己收到股息產生的快感,是不是跟收到退稅的快感一樣。

即使你看到這邊,已經知道「股息或退稅都是自己的錢」這件事情。

但從人性的角度上,你還是忍不住會把這些錢當成是「多賺到的」。

很神奇對吧。

/tmp/phpsIHgaD

「股息與消費」之間的平衡點

把「股息或退稅」當成是免費拿到的錢,這有好有壞。

下面大仁來講講優點跟缺點:

 

優點:你可以更享受金錢,不必對花錢產生罪惡感。

就像小明開車去紐約遊玩。

如果沒有退稅,要他從銀行存款拿錢出來玩。

每一個地方,每一處花費,他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奢侈了,造成旅途的過程無法玩得盡興。

但有了退稅的心理帳戶,他沿途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

是一趟自由舒服的旅行。

 

缺點:把股息當成意外之財,容易過度揮霍,不利於資產累積。

缺點也顯而易見,當你把股息當成是免費的,你自然就不會珍惜這筆錢。

有可能造成更多不必要的花費,而這些花費將會破壞你資產累積的速度。

因為資產不足,導致你需要用更多時間去工作。

沒有錢,你就不能拒絕這個世界各種無理的要求,你會喪失更多人生的選擇權。

 

許多年輕人從二十幾歲開始就在追求股息,追求被動收入

這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比起多領一點股息,你更應該追求的是自己的自我專業成長,以及工作收入提昇

而不是去斤斤計較自己今年領多少股息。

 

你領了股息,最終還是得拿回去買股票,做股息再投入。

不然你領股息,就只為了當成意外之財讓自己安心多花錢,這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你領的股息其實就是你自己的錢。

你割自己左手的肉,餵自己右手吃,還吃得很開心。

結果割著割著,你早晚會發現左手只剩下骨頭,沒肉可割了。

 

以美國標普 500 指數為例:

假設你從 1990 年開始投資,直到 2019 年為止,總計 30 年的時間。

剛好符合一個年輕人從 30 歲到 60 歲的投資時期。


將股息花掉,總報酬是 834%

將股息再投入,總報酬是 1634%


你把每年領到的股息隨意亂花的結果,就是你退休的總報酬將減少一半。

/tmp/phpJtdrjc

 

當然,大仁這邊不是要你都別消費,當個守財奴。

這樣你就會像小明一直捨不得花錢,只待在研究室省錢一樣。

沒有出發,永遠都不曉得這趟旅途原來能讓人這麼快樂。

不懂得適度運用金錢的人,反而成為金錢的奴隸。

 

在「消費」與「累積資產」這兩條線,你得找出自己的平衡點。

你不能因為只想累積資產,而錯過人生最重要的風景,以及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

但同時,你也不能把股息當成是免費的錢隨意亂花,最後變成沒錢的下流老人

 

結論

最後,重點整理:

一、股息的迷思,源自於心理帳戶的分類。


二、人會把「退稅跟股息」當成是財務上的免費午餐。


三、「退稅跟股息」其實都是你自己的錢,你從左手交到右手而已。


四、股息不會讓你變得更有錢,但可以讓你花錢花得更開心(小明的例子)


五、在「消費」與「累積資產」的抉擇,你得找出自己的平衡點。

 

好了,看到這邊,希望能讓你更進一步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熱愛「股息」。

其實關鍵就在於「心理帳戶」的分類不同而已。


工作賺到的 1000 元,跟路上撿到的 1000 元。

兩者都是 1000 元,但你對待兩者的態度肯定不同。


工作賺到的你會更珍惜,而路上撿到的你會隨意亂花

這就是你將金錢分類到不同「心理帳戶」的最佳證明。

 

你仔細想一下生活中的各種經驗,你會發現「心理帳戶」無處不在。

錢就是錢,沒有不一樣,但是:

你會更隨意的用「退稅」。

你會更隨意的用「股息」。

你會更隨意的用「紅包錢」。

你會更隨意的用「年終獎金」。

你會將錢分類成不同的帳戶,也給予不同的意義,藉此來決定花費的用途。

雖然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應該對所有錢一視同仁。

錢就是錢,沒有分努力工作賺到的錢,跟不勞而獲撿到的錢。

 

不過,倘若你能夠適當的運用心理帳戶分類,能讓自己過得更開心,那也是合理的作法(小明的例子)

你不會因為股息而變得更有錢。

但你可以因為股息,讓自己過得更快樂一點。

所以,從心理上來講,股息也是具有相當重要的存在意義。

 

 


 

後記:

雖然領股息在心理層面上比較開心,但大仁還是要提醒你,投資最重要的還是總報酬。

股息領到多少,其實都是你的心理帳戶分類而已。

重要的,還是你的資產到底增加了多少,賺到了多少錢。

 

如果因為想要領 5% 的股息,而選擇放棄 10% 的報酬。

這實在稱不上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最後,大仁要推薦一下《理性的非理性》這本書。

對於心理帳戶有非常精彩的解釋,也有對於工作、戀愛、投資、人生等其他迷思做探討。

如果你對人類的「非理性」有興趣的朋友,推薦一讀。

/tmp/phpBX3TdG

 

延伸閱讀:為什麼0050報酬更高,你還是選擇0056?原因出在這一點……

 


相關文章:

持有南非幣保單現在虧很多怎麼辦?用機會成本做出更好的選擇

《跟著肯恩費雪洞悉市場》面對大跌是長期投資者的必經之路

投資組合的曝險如何配置?以台灣50正2(00631L)與00878為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