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0050報酬更高,你還是選擇0056?原因出在這一點……

你是投資 0050 還是 0056 呢?

這兩檔人氣 ETF 的爭論從未停息,大家都在討論到底投資哪一個比較好。

讓我們從報酬率來看,0050 碾壓 0056 這是毫無疑慮的(報酬率都快兩倍了)

/tmp/phpzBwCUr

既然 0050 報酬率高那麼多,為什麼股東人數最多的不是 0050,反而是只有接近一半報酬的 0056 呢? 

關於這點,大仁想先從「轉換成本」開始談起。


備註:

本篇文章談及歷史數據僅供參考,不代表未來報酬,不保證獲利。

投資請謹慎思考,盈虧自負。


 

轉換成本

什麼是「轉換成本」?

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行動方式,例如你每天習慣去同一間早餐店,吃同一種漢堡,配同一種飲料。

這是一種慣性行為,如果你要改去別間早餐店,你就必須付出轉換成本。

例如,你得尋找別間早餐店在哪裡,重新看招牌跟價格,然後還不知道口味吃起來怎麼樣。

這些讓人一想到就覺得麻煩,倒不如在習慣的早餐店就好。

這些麻煩就是轉換成本。

 

當你從原本的選擇跳到另一個不同的選擇,你得付出更多成本。

這也就解釋為什麼很多人寧願待在原本舒適的工作,也不願意去從事另外一份自己更喜歡,但看起來有風險的事業。

因為這中間的轉換成本太高了。

可能無法維持原有的薪水,還要去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再來。

這些轉換成本會阻礙你,讓你無法跳脫舒適圈,選擇待在原地。

 

提到轉換成本,大仁再說一個自己的例子。

我平時在使用的桌面電腦已經有七年以上的歷史了,不只跑得慢有時候還會當機。

從理性來說現在有很多便宜的電腦,我可以花費較低的費用去換一台更好更快的主機。

但,我還是沒有換。

我就用著這台老舊的電腦處理工作。

 

為什麼明明換新電腦就好,我還是要用舊電腦?

原因你知道了,轉換成本。

每個人都習慣自己的舊電腦,即使跑再慢,還是習慣。

雖然新電腦一定跑更快,但換成新電腦就得重新適應使用方式,過程會很不順手。

這也就讓我一直拖延沒有更換,拖著拖著就七年了。

雖然舊電腦很爛,但我還是拒絕購買新電腦。

 

看起來很不理性對吧?

沒錯,人就是會因為轉換成本而變得不理性。

/tmp/phpJrp6aC

是什麼阻礙你做更好的選擇?

《如何改變一個人》這本書中談到一個問題:


「你認為哪一種比較痛?手指斷掉或膝蓋粉碎等重傷,還是扭傷手指或膝蓋無力輕傷?」


我想應該沒有人會覺得手指扭傷比手指斷掉嚴重。

對我們而言,手指扭傷是小事。

雖然會不舒服,但過個幾天就會自己復原了。

這種小病會造成困擾,但不至於引起我們的注意。

 

不過, 手指斷掉就不一樣了。

你一定會馬上到醫院找醫師處理,要求盡快治療。

這就出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在我們一般人的認知,小病比較容易復原,大病要治療很久。

但結果卻是相反,大病會引起人們的重視,積極治療反而更快恢復。

小病反而會被人忽視,反正過個幾天就好了,結果拖更久才恢復。

 

小病之所以是小病,就是因為它不影響生活。

所以你也不會去重視它,做積極治療。

會引起人們行動的是大病,這時我們才會專心解決問題。

就像是很多人平時都覺得保險沒用,買了只是浪費錢。

結果等到自己或家人出事才急忙去找業務員買保險,這種例子屢見不鮮。

 

這就得出一個結論:


沒那麼嚴重,會趨向維持原有的選擇(健康時不買保險)

要變得嚴重,才願意做不一樣的決定(癌症後才想趕快買保險)


有句話叫「不見棺材不掉淚」正是這個意思。

因為轉換成本實在太高,我們非得要等到事情變嚴重,代誌大條了才會被逼著做不同的決定。

/tmp/phpWZyJl2

不見棺材不掉淚

很多人都得看到事情變嚴重了才會想認真處理。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種問題呢?

有的,既然不見棺材不掉淚,我們就想辦法讓自己「見到棺材」就好。

 

同樣在《如何改變一個人》這本書提到,作者的表弟會在每封電子郵件手動打上:

「祝好,查爾斯敬上。」

看到這種情況後,作者詢問表弟為何不要設定簽名檔就好?

只要設定好,就可以省去每封信件需要打字的時間。

表弟說打這幾個字才花兩秒而已,沒關係啦。

無論作者怎麼跟表弟勸說,他依然覺得沒有必要改變。

 

因為對表弟而言,打這些字造成的問題就是「小病」。

不嚴重,也不至於影響到他的工作,所以他並沒有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於是,作者用了另外一種方式,成功讓表弟改變。

他詢問表弟:「你一星期要寫多少封電子郵件?」

「不知道,可能四百封吧。」

「你每次手動打信件結尾要多少時間?」

「頂多兩秒。」他回答。

「所以說,你一星期要花多少時間打電子郵件的簽名?」

表弟停頓了一下,接著就打開網頁,搜尋如何設定電子簽名。

讓我們計算一下,一個簽名兩秒,一星期要打四百封信件。

一星期就花 13 分鐘在打字,一個月就是 52 分鐘,一年會超過 10 個小時。

對表弟而言,本來每封信件花兩秒鐘看起來是小病。

但一年要花 10 個小時?這看起來就有點嚴重了。

 

當人們願意開始重視事情的時候(把小病視為大病),他們才有可能改變。

這個轉變就是我提到的「棺材」。

你得透過不一樣的方式讓人知道,不做改變背後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大。

你得逼自己去看棺材(面對那些看不見的損失)

 

不行動的損失(看見棺材)

書中談到另外一個故事:

小葛是一位理財專員,他平時的工作就是協助客戶做資產管理。

例如,年輕人投資期間夠長,可以做比較積極性的投資。

而老年人因為接近退休,要用比較保守的方式。

 

有一位客戶叫做小凱,四十五歲左右的男性。

因為距離退休還有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小葛建議他要投資一點股票,以換取長期較高的報酬

但小凱說什麼都不聽,寧願把錢放在銀行定存,也不要讓這筆錢有損失的可能

小葛給他看了很多數據跟報告,說明投資股票有助於提高報酬。

但小凱就是不願意接受,寧願繼續定存就好。

 

對他來說,股票讓人感覺風險很大

雖然歷史數據說明股票長期投資的結果,但他仍選擇不相信,把錢全部放在銀行。

雖然定存利率不高,但好歹有報酬,有賺錢就好。

小葛費了很多唇舌以後,決定不再強調投資股票的好處了。

她反過來告訴小凱,把錢放在定存會損失多少。

接下來的日子,只要跟小凱見面或電話,她都會告知小凱今年損失了多少錢。

「我怎麼可能虧錢?我銀行帳戶數字都有增加啊。」

小凱覺得莫名其妙,我把錢放在銀行領利息,怎麼可能損失?

小葛回答:「沒錯,但你沒計算通膨造成的損失。」

當你把 100 萬放在銀行定存領 1% 利息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吃虧。

一年後你的銀行帳戶數字是 101 萬。

但如果將通膨 2% 計算進去,扣掉通膨,你實際的金錢購買力剩下 99 萬(2 萬被通膨吃掉)

 

小葛又說:「也沒計算到你原本投資可以賺到的錢。」

這邊講的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

當你有 100 萬的時候,你可以選擇放在銀行定存,也可以選擇買股票。

假設,銀行定存報酬 1%,投資股票報酬 5%。

當你選擇在銀行賺取 1%,就是放棄在股票可能賺到的 5%。

你以為自己賺到 1%,但其實你錯過了賺取 5% 的機會成本。

(投資不一定保證獲利,以上僅是舉例)

 

剛開始小凱不在意。

他依然認為「把錢放在定存」是小病,無法動搖他的決定。

直到某一天,他發現自己因為把錢放在銀行,少賺 2000 元美金的時候,他投降了。

他選擇挪出一大筆儲蓄,改為投資股票。

雖然還是有部份的資金放在銀行定存,但投入股票的部位已經幫助他大幅提昇報酬了。

當人們看到自己原本看不見的損失後,才有可能選擇改變。

/tmp/php76nFqJ

安心,要付出多少代價?

0050 表現通常比 0056 好,為什麼還是一堆人選擇 0056?

對我而言,許多人的心態就像是小凱一樣。

雖然知道另一個選擇報酬率可能更好,還是寧願維持現況。

畢竟改變實在太難,而且 0056 也有賺錢啊,又不是說沒賺。

 

「我投資 0056 很安心,報酬率低一點又如何?」

當然可以,沒問題。

這樣的想法只是把報酬率低當成「小病」,不影響生活。

那就讓我們用小葛的方式,來計算一下投資 0056 總共損失多少看不見的報酬。


假設你是在 2021 年第一天,投入 100 萬在 0056。

你的報酬約 9.7 萬(含股息),有賺錢很不錯。

但相同的錢放在 0050,報酬是 15.2 萬整整多出將近 6 萬

/tmp/phpIfSaG3

 

把時間拉長五年來看,回到 2016 年同樣投入 100 萬:

0056 可以賺到 71 萬的報酬。

0050 可以賺到 122 萬的報酬。

兩者差距來到 51 萬

/tmp/php6GU3rA

這就是很多人看不見的損失。

當你覺得賺到 71 萬很多的時候,有另外一些人賺到 122 萬。


你也許知道這件事情,但你用「安心」兩個字來安慰自己。

反正沒賠錢,有賺就好。

嗯,這個安心的代價是 51 萬,值不值得就看你自己了。

我不會告訴你要選擇哪個,這是你自己要去判斷的事情。

就像小葛講破喉嚨,提了一大堆歷史報告研究數據,小凱不信就是不信。

他看不到「沒行動的損失」,看不到「錯過的機會成本」。

/tmp/phpM0IVnb

能力圈與機會成本

大仁在這篇《為什麼 0050 報酬更高,但還是一堆人選擇 0056? | 投資要搞懂能力圈與機會成本》曾經提到這個問題。


當你的能力圈的範圍越廣,你就越能夠掌握自己的投資結果。

當你的機會成本越高,你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回報。


為什麼小凱明明知道投資股票可以增加報酬率,但仍堅持把錢放在銀行?

因為投資股票這件事情,不在他的能力圈範圍。

而他也不願意增加自己的機會成本,認真檢視是否需要配置一點股票來提高報酬。

因為對他來說,這只是小病,還不足以讓他做出改變。

 

想把錢從定存搬到股票,這中間的轉換成本太大。

他得重新去接受資產會受到波動影響這件事情,他得認知到股票就是有漲有跌的風險。

這對保守的投資者來說太麻煩了。

與其讓自己重新學習接受新事物,不如維持原本的投資方式,把錢通通放在定存省事。

他們甚至還會安慰自己:「少賺沒關係,因為這樣比較安心。」

投資報酬不重要,安心最重要。

 

對我而言,安心的說法只是自欺欺人。

守著自己原有的方式,不願跨出去尋找其他可能。 

這個問題,最後還是回歸到兩個字:「認知。」

 

認知,決定你的投資報酬

假設,你有兩個選擇:

A:每年賺 5%。

B:每年賺 10%。

你會選擇哪個?

不用想都知道選 B,太簡單了對吧。

對我來說,0050 跟 0056 就像是這道 AB 選擇題。

就是在考驗每個人的「認知能力」而已。

 

很多人就是被自己的認知侷限,所以無法賺取更高的報酬。

拿「0050 跟 0056 要選擇哪個?」來說,這個問題對我而言毫無意義。

因為我有更好的選擇,我的機會成本更高。

所以根本不用去考慮 0050 還是 0056,兩個我都不會選。

這就是認知不同的差異。

 

很多人把選項限定在 0050 跟 0056,但這個世界有更多選擇更好的,你看見了嗎?

你覺得 0050 很好,台灣市值前 50 大的公司很厲害。

這樣美國標普五百指數,是美國前 500 大的公司,這會不會讓你投資起來更有信心?

 

有些人為什麼只選擇 0050、0056?

因為他們的能力圈還沒有觸及到其他選擇。

當你的能力圈越大,機會成本越高,你就不會執著於「0050 好還是 0056 好」這種程度的問題。

你會開始思考「比這兩者更好的選項是什麼」?


認知能力

作家劉潤曾用這段文字說明「認知」:

一堆人為一塊金子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有人拿起一塊鑽石走了。

搶金子的那幫人並非沒有能力搶鑽石,而是:

自始至終,就根本就沒人告訴他們有比金子更值錢的東西。

這就是認知能力高低的區別。

「金子」是你的既有認知。

「鑽石」是其他選項。

還在猶豫「該選 0050 還是 0056」的人,就像在搶金子的人。

金子值不值錢?值。

但有沒有其他能夠賺更多的東西?當然有。

你可以成為跟別人搶金子的人。

也可以努力做功課,培養自己的投資敏銳度,成為一眼就能看見鑽石的人。

要成為哪種人,就看你的認知到哪。

 

我不會告訴你要選擇金子還是鑽石,因為這是你自己的認知決定的。

如同養兒方知父母恩,很多事情得等到自己真正明白了,才能接受。

認知不足的情況下,別人怎麼講都沒用。

 

結論

最後大仁做個重點總結:

一、「轉換成本」會阻礙我們做出別的選擇。


二、很多人小病無視,大病才著急,不見棺材不掉淚。


三、你得逼自己看棺材,看看自己「看不見的損失」有多少。


四、好好計算你為「安心」付出的代價有多少,是否值得。


五、投資就是看每個人的能力圈與機會成本。


六、你的認知,決定你的最終報酬。

如果你是投資 0050 或 0056,而且有長期獲利的朋友,相信你會認為把所有的錢都放在銀行是一件愚蠢的事。

「比起把錢放在銀行,倒不如把錢放在 0050 或 0056。」

你可能有跟朋友這樣建議過,或者是心裡這樣想過對吧?

而那些朋友為什麼寧願將錢全部放在銀行,也不願意拿來投資呢?

答案還是那兩個字:「認知。」


他們的認知就是到銀行定存,就像是記憶體已經滿載的電腦,無法再進行更多思考了。

所以,即使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仍然選擇自己安心的那個方式。

這對他們來說不必付出任何轉換成本,這只是小病,沒事兒。


你覺得他們明明就有更好的選擇,為什麼不選呢,真傻。

但你知道自己可能也做了同樣的傻事嗎?

 

比 0050 或 0056 好的投資選擇有沒有?

當然有。

但你的認知能夠觸及到嗎?

你的認知有辦法接受嗎?

如果不行,這個更好的選項=不存在。

你只能賺到自己認知範圍以內的錢。

覺得 0056 才能安心的人,他們得到應有的認知報酬。

覺得 0050 比較好的人,他們也得到應有的認知報酬。

在投資這條路上,大家的認知都不足,我們每個人都在補充自己的認知。

認知越高,就可以看到越多的選擇,賺取越高的報酬。

你可以選擇讓自己投資安心的選項。

但安心兩個字,不該是你逃避學習的藉口。

 

增加認知,才能真正讓人安心。

會不安,是因為你的認知不足。

當你領悟到自己在做正確的事情,自然能夠安心。

不管你最後選擇投資什麼,都要時刻提醒自己「持續加強認知」。

不要只顧著爭地上的金子,記得抬頭看一看旁邊有沒有鑽石。

 

 


後記:

大仁那台舊電腦最後還是換掉了。

雖然中間經歷一些轉換成本,但新電腦跑很快,節省了很多工作時間。

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會更快換掉電腦。

不過,換電腦是小事。

但決定你退休生活的投資可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如果你的報酬率太低,最終拖延到你累積資產的速度,那問題就大了。

千萬不要讓轉換成本,成為你的阻礙。

記住,永遠要用機會成本來思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