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對現金股息如此著迷?藏在股息背後的人性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會對現金股息如此著迷?

談到股息,彷彿就是穩賺不賠的投資生意。

尤其台灣對高股息的嚮往更是誇張,目前 ETF 股東人數最高的就是「高股息」。

例如 0056 就擁有超過 81 萬人的股東支持。

 

大家到底是愛現金股息哪一點?

這篇大仁將結合行為經濟學的三種盲點說明:

「為什麼你會偏愛現金股息?」

/tmp/phpNXEEIl

免責聲明:

文章內容僅為個人心得分享,不得作為投資決策依據。

投資有風險,有可能會虧損本金。

過去歷史與數據不代表未來績效保證,投資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務必謹慎評估再做決定。

任何瀏覽網站人士,須自行承擔一切風險,本人不負盈虧之法律責任。

借錢發股息

在《風險之書》這本書中提到: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感到非常疑惑,為什麼那麼多公司要發現金股息?

當然,公司賺錢獲利,分配盈餘給股東是合理的。

但不合理的是,有些公司在配發股息的同時,卻依然去向外舉債借錢?

 

在 1959 年 ~ 1994 年:

美國的非金融企業借了 2 兆多美元的貸款,但付出的股息卻高達 1.8 兆。

一邊發股息,一邊借錢,這是很矛盾的事情。

如果不發股息,他們將可以減少 90% 的債務。

/tmp/phpMZzvDf

 

公司盈餘除了拿來配發股息,還可以買回庫藏股。

當外頭流通的股票數量減少,每股收益就會增加,股價就有更多上漲空間。

股東需要用錢,自己賣股票就好,還可以省去領股息的額外稅金。

 

那為什麼這些企業寧願借錢,也要發股息呢?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喜歡股息。

如果不發股息,有可能影響到股價,因此許多公司即使借錢也要把股息發出來。

 

人們會喜歡現金股息,背後可是參雜許多人性的偏誤。

大仁整理出三個最常見的誤區:

一、控制感。


二、心理帳戶。


三、損失厭惡。

這三點又會互相交錯,產生更複雜的影響。

接下來,大仁將針對這三點逐一說明。

看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如此熱愛股息的原因了。

 

一、控制感

人類不喜歡「不確定性」的存在。

如果樹叢中有騷動,裡面可能是兔子(食物),也可能是老虎(敵人)。

當我們遇到這種不確定性時,會產生強烈的不安。

於是人類的基因裡頭刻著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控制感」。

 

事情都得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才能放心。

如果有一件事情你完全無法控制,人就會陷入焦慮,慌張的情緒。

你仔細回想一下,那些讓你憂心的事情,是不是大多數都是你無法控制的事情?

 

相對的,如果這件事情你可以控制,你就不會害怕。

因為這在你的掌控範圍,你知道事情不會超乎想像之外。

人類天生就是喜歡這種控制感。

 

然而,投資卻不是這樣的世界。

股票什麼時候上漲,什麼時候下跌,我們完全無法控制。

很多人不敢投資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事情不在控制範圍。

 

但是,股息就不一樣了。

股息能帶給人一種「控制感」。

即使股票大跌,我依然知道可以領到股息,這種安全感會帶來一種控制的錯覺。

因此,很多人會說:「股票跌沒關係,至少還有股息可以領。」

這就是想藉由股息做到控制感的思維模式。

 

股價可能變動,但股息是安全的(當然這不是事實)。

於是人類會將股息視為安穩的東西,可控制的東西,藉此來讓自己感到安心。

/tmp/phpmyrasL

接下來就要講到第二個偏誤了:

「心理帳戶。」

 

二、心理帳戶

在書中提到另外一個例子:


在 1974 年,因為原油價格暴漲四倍,使得聯合愛迪生公司停止支付股息。

破壞了它從 1885 年以來,保持連續支付 89 年,從未中斷的股息紀錄。

有位老太太在股東會上對董事長提問:

我們該怎麼辦?

誰曉得股息什麼時候會恢復。

誰來替我付房租?

我丈夫不在了,現在聯合愛迪生就像我丈夫一樣。

 

這位老太太犯的錯誤有兩點:


(1)把股息視為不可能變動。

(2)把股票跟股息分到不同的心理帳戶。


 

(1)把股息視為不可能變動。

聯合愛迪生在宣佈這個消息之後,股價瞬間大跌。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許多投資者認為股息是安穩的,不能出任何問題。

但這並非事實,股息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若公司營運出現問題,盈餘無法保持,自然就沒辦法繼續配發股息。

 

會將股息視為安穩的東西,是人類對於「控制感」的追求下,所形成的幻覺。

連續發 89 年股息的公司,都可能會中斷股息了。

你怎麼還會覺得股息是「不可能改變」的東西?

 

(2)把股票跟股息分到不同的心理帳戶。

股票跟股息都是相同價值的東西,今天你領到的股息也是從股價中扣除的。

也就是說,你並不會因為配發股息而多賺到任何一塊錢(股息本來就是你的錢)。

但很多人會像這位老太太一樣,堅持房租只能用股息支付。


用股息,支付房租。

賣股票,支付房租。


這兩者的意義是相同的。

為什麼老太太會覺得用股息才能支付房租,但賣股票卻不行呢?

原因在於,她將「股息」與「股票」分在兩個不同的心理帳戶。

 

「股息帳戶」:是用來支出消費的。

「股票帳戶」:是財產本金不能動。

他們把股息視為消費支出使用,因此在花費股息的時候不會有任何的愧疚感。

然而賣掉股票就不同了,賣掉股票等於是用掉自己的財產。

怎麼可以花財產呢?

不行,我們只能花股息。

 

但你仔細想想就會明白:

花 1 塊錢的股息跟花 1 塊錢的股票,最後結果是相同的。

你都是花掉 1 塊錢。

為什麼花股息你會很興奮,賣股票你就不開心?

/tmp/phpjon6Se

原因在於你用心理帳戶分類,把股息分到支出項目,而把股票分到本金項目了。

在這種思維下,你會覺得花股息很正常,但賣股票就會帶來罪惡感。

這其實都是你的心理帳戶分類所帶來的影響而已。

 

三、損失厭惡

前面提到,拿股息去消費很正常,但賣股票就不舒服。

這其實跟人類天生的「損失厭惡」有關。

比起獲利,人對於損失的感受度更深。

根據研究,損失 100 萬的難過程度,必須要獲利 250 萬才能打平,這就是損失厭惡。

 

而損失厭惡跟股息又有什麼關係呢?

下面舉個例子,你看看差別如何:

一、你收到 1 萬元的股息,拿去買新手機。


二、你賣出 1 萬元的股票,拿去買新手機。

兩種理論上相同,因為你的總資產都少了 1 萬對吧?

好,重點來了。

 

當你買完手機以後,股價卻不斷上漲。

這個時候,哪種人的心情受到的影響比較大?

是領到股息的人,還是變賣股票的人?

 

理論上,不管領股息還是賣股票,結論都是相同的。

兩者都是減少 1 萬的總資產,這 1 萬並沒有參與到上漲。

但從感受上來說,只要涉及人性,這兩種的結果就不同了。

 

根據研究指出,自己變賣股票的人,他們遺憾的程度比領股息的人更高。

為什麼?

因為領股息的人,他們領到的股息並不是自己選擇的,而是公司發放的。

我只是接受公司的選擇而已,這不是我要求的。

當變賣股票後,股價上漲,領股息的人不會有特別的感覺。

因為他們並沒有做什麼決定,自然就沒有後悔的空間。

(而且股價上漲還會有填息的錯覺,認為這是多賺到了)

 

但是,自製股息的人,需要自己變賣股票。

這就不是別人的選擇,而是自己的選擇。

賣出股票的人會更遺憾自己做錯決定,不是別人,而是我自己賣出去的。

我自己幹了這個蠢事。

/tmp/phpsTxP2B

領股息的人看到股價上漲,覺得填息很開心。

賣股票的人看到股價上漲,認為錯過報酬不開心。

但兩者並沒有差異,拿到手的錢一樣,賺到的獲益也相同。

 

從這點來看,你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家喜歡領股息,而不願意賣股票的原因了。

畢竟領股息感覺沒損失,我又何必去冒著自己賣股票,最後心情不好的風險呢?

這就是損失厭惡造成的股息偏好。

 

領股息,不可能損失。

配息後上漲,那叫做填息,那叫做獲利。


賣股票,有可能損失。

賣股票後上漲,那叫做少賺,叫做虧損。

明明兩種結果相同,最終資產的數字也相同。

人性卻會對領股息跟賣股票產生完全不同的思維,這就是損失厭惡帶來的影響。

 

組合技

你以為談到這邊就結束了嗎?

還沒,現在才是最精彩的時候。

 

這三種偏誤並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交錯混合產生的。

接下來,大仁帶你看看這三者組合在一塊的威力有多驚人!

我會將受到影響的偏誤括號起來,你可以留意一下:

 

Q為什麼會喜歡股息?

大多數人喜歡股息,是因為有控制感,感覺每年都可以穩定領到一筆錢。

想透過股息對投資的不確定性,產生更多的控制感。

但股息其實跟股票一樣,都有可能下跌。

股息可能會減少,甚至可能會發不出來,聯合愛迪生連續發 89 年股息的紀錄都能破功了。

會覺得股息很安全,是你對控制感所產生的幻覺。(控制感)

 

Q為什麼覺得股息很安全?

大多數人認為股價可能上下起伏,但不管怎麼跌,股息還是會發出來。

人們會將股息跟股票分開來,視為兩種不同的東西。(心理帳戶)

股票可能下跌,股息不會下跌。(控制感)

即使股票下跌,我在股息的部份依然是安全的。(心理帳戶)

就這樣,股息變成一種堅不可摧的投資選擇。

 

Q:為什麼不想賣股票?

大多數人不想賣股票的原因,是把股票視為財產項目。(心理帳戶)

而股息則是支出項目,拿股息來花費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要我賣股票?

不,那可是我的財產,怎麼可以花財產呢?

 

如果賣掉股票,股價上漲怎麼辦?

這樣就少賺了,我才不要賣股票。(損失厭惡)

反過來,發完股息後股價上漲怎麼辦?

馬上就填息好開心,我又賺錢了。(心理帳戶 + 損失厭惡)

/tmp/phpJUmGYD


 

看倒這邊你會發現,股息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因為裡頭夾雜了太多人性的偏誤。

股息,會讓你有一種控制感。

股息,也會讓你區分不同的心理帳戶。

股息,甚至不會讓你有損失的感覺。

把這三者加在一塊,股息彷彿就是無敵的存在。

既讓人安心,又不可能虧損。

去哪裡找這種投資?沒有了,只有高股息才能辦到這種事情。

高股息就是投資界裡面的獨角獸,夢幻般的存在。

這也造就了眾多投資者只對高股息的瘋狂追求,而忽視真正重要的總報酬。

 

結論

最後,重點整理:

一、企業借錢也要發股息,是因為投資者對股息有異常偏好。


二、投資者想從股息的發放,得到確定性的控制感。


三、投資者會運用心理帳戶,將股息與股票兩者區分開來。


四、股息屬於消費帳戶,股票屬於本金帳戶。


五、投資者不喜歡賣股票,背後的原因是損失厭惡,不想承擔損失的風險。


六、股息的偏好,是由「控制感、心理帳戶、損失厭惡」三者共同組成。

 

好了,看到這邊你應該明白為什麼大家會那麼喜歡股息了。

因為背後擁有太多偏誤混合在一塊,每一個偏誤又會影響另外一個,形成更牢固的偏見。

對投資者來說,想搞懂一個偏誤就不容易了,股息則是三個以上的偏誤混在一起。

這也造就許多神奇的主張:例如存股存到零成本成本殖利率這種言論。

 

當然,你不一定要克服這些人性,甚至反過來運用

要先認識你的人性,才能夠活用這些偏誤。

希望這篇有讓你明白,投資者對股息為什麼如此著迷的原因。

 

 

 

延伸閱讀:為什麼台灣人這麼愛股息?因為存在太多的錯誤想像

 


相關文章:

存股可以存到「零成本」?-最常見的投資盲點

存股要看「成本殖利率」?錯,投資只看機會成本

領股息是左手換右手?股息跟股價都是同樣一塊錢

0050的股息太少怎麼辦?你可以「自製股息」

身為長期投資者,你應該希望股票最好不要填息

回到首頁: 請點這裡

部落格的使用說明: 請點這裡

歡迎訂閱大仁的 YOUTUBE 頻道


大仁的出版作品:槓桿 ETF 投資法

/tmp/phpLyTJrt

 淺談保險觀念 

/tmp/phpJVPwFM

你可以由下列管道聯繫大仁:

/tmp/phpZTTLPK /tmp/phpWwBfS9 /tmp/phpqESQU8 /tmp/phpk1JiH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